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每日每夜都有太多的新鮮事物誕生,人們開始習慣拋棄過去,不斷追逐越來越迅猛的發展。
然而,在廣東省汕頭市有這樣一位80后,他用自己的實際經歷告訴我們,即使在科技文明已經到達一定高度的當下,傳統手工依然有著無法替代的魅力,這個人就是“毛衣哥”潘銳彬。
潘銳彬
放棄高薪工作,回鄉做“宅男”
潘銳彬出生在廣東汕頭的一個普通農村,大學本科念的是醫藥專業,但是在之后的學習中,由于發現自己對醫藥專業并不熱衷。
而后他考慮到畢業之后的就業問題,于是又自學了日語,也是希望能在畢業之后找到一份與日語相關的工作。
幸運的是,因為他的早做打算,所以大學畢業后的潘銳彬很順利地找到了一份日語翻譯的工作,薪酬待遇不錯,工作強度也不大,相較和他一起畢業的同學,他的這份工作也稱得上讓人羨慕了。
然而,輕松的工作環境卻讓年輕的潘銳彬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他漸漸不滿足于當下的工作意義,反而開始思索另外一種人生可能。
這份可能,就是織毛衣。
說到這里,也許大家都會大吃一驚,一個年紀輕輕的大學畢業生,為什么心里一直放不下的竟然是織毛衣,這其中又有著什么樣的淵源呢?
而這便要追溯到潘銳彬的少年時期,潘銳彬的母親是村子里有名的織毛衣巧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潘母就開始為各個外貿公司做針織衣物的代加工工作,俗稱也是織毛衣。
當然,她不僅自己織,還會組織村子里和她一樣有手藝的婦女一起來織,久而久之,他們家也成為了村子里有名的“毛衣戶”,在潘銳彬的記憶中,母親最厲害的時候曾經組織過一百多人一起織毛衣,也正因如此,潘母成為了當時家里的主要收入支柱。
可以說,潘銳彬的少年時期幾乎都是跟著這群織毛衣的阿姨一起長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在十歲的時候也學會的織毛衣,有時候為了掙一些零花錢,他也會在空閑的時候幫母親和其他阿姨一起織毛衣。
或許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年幼的潘銳彬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后來經過歲月的洗禮,最終發芽,繼而長成參天大樹。
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革,這種傳統手工開始被社會淘汰,母親也開始漸漸接不到活,院子里曾經有阿姨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織毛衣的場景也不復存在,最重要的是,那些依靠織毛衣來賺錢的阿姨也只能三三兩兩地去找別的活計謀生。
而這也成為了潘銳彬心中的一大遺憾,等到潘銳彬上大學的時候,家里已經再也沒有一個人織毛衣了,就連母親也只是偶爾為他織那么一兩件,其余時間也只能找點別的事打發時間。
而這也是促使潘銳彬辭職回鄉織毛衣的一大原因,工作后的潘銳彬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于是他又重新考慮起了“織毛衣”的計劃,然而,一邊是安穩輕松的翻譯工作,另一邊是不知道前景如何的毛衣事業,究竟該選擇什么,這也讓畢業不久的潘銳彬十分猶豫。
在他經過反復思考之后,決定先從網店開始嘗試,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在網上開了一個專賣手工針織毛線的網店,網店營業之后,潘銳彬便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來經營自己的網店。
最開始的時候,潘銳彬的網店幾乎沒什么生意,畢竟那個時候,電商已經興起,毛線領域更是被機械制造所壟斷,像他一樣專做手工針織的網店幾乎無法存活。
然而,幸運的是,差不多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潘銳彬的網店就開始陸續有一些不大的訂單,盡管這些訂單對他而言并不能讓他一夜暴富,但是卻從另外一方面給了他莫大的信心。
尤其是在他的一些顧客中,有很多人都給了他非常良好的反饋,而這也堅定了他之后從事這份工作的決心。
隨著網店的生意逐漸步入正軌,潘銳彬開始考慮辭職來專門從事他的“毛線生意”,他將自己的想法和父母進行了溝通,但是毫無疑問地是,這個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反對。
而在潘銳彬的網店再一次接到了一筆高達上千元的訂單之后,他終于堅定了辭職的決心,最終潘銳彬還是選擇了跟隨內心,他毅然決然地辭去了翻譯工作,選擇回到家鄉,開始變身為一個“宅男”,整日窩在家中織毛衣,研究毛線。
皇天不負苦心人
潘銳彬的這一舉動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在父母心里,兒子十年寒窗,好不容易找到了還不錯的工作,眼看今后的日子就要順風順水了,這個時候他竟然選擇辭職回鄉織毛衣,這讓他們根本無法理解。
除此之外,身邊的其他親朋好友對潘銳彬的此舉也是議論紛紛,甚至有些人還認為他是“讀書讀傻了”,要不然怎么會作出這樣離經叛道的決定呢?
然而,這時的潘銳彬卻不顧外界的風言風語,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織毛衣這項工程中,從最開始的挑選毛線,再到后來的設計款式,選擇配色,以及最后的手工針織,每一個步驟他都全力以赴。
而支撐潘銳彬堅持這份事業的是他心中一直秉承的一個信念,即使是在科學技術發展如此迅猛的當下,屬于傳統手工業的魅力也是機械制造所代替不了的,他始終堅信,傳統手工是不應該被這個社會淘汰的。
于是,潘銳彬將自己設計針織的毛衣上架在網上,開始通過各種社交平臺來宣傳他的手工毛衣。
最初的時候,他的生意很不好,但是他沒有灰心,一直堅持了下來,漸漸地,他開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粉絲,在這群粉絲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像他一樣熱衷傳統手工的人,他們開始在他的網店下單,用以支持潘銳彬堅持發展傳統手工的行為。
除此以外,潘銳彬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更多特別的毛線織品,除了毛衣,還有毛線帽,毛線手套,甚至還有毛線包包,這些產品無一例外在市場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饋。
而在潘銳彬的毛線事業初具成效時,他終于完成了自己當年許下的承諾,他邀請了母親以及當年那些和母親一起織毛衣的阿姨一起來和他重新開始他們的毛線生涯,他組織的阿姨陸陸續續差不多有50多人。
因為請來的阿姨幾乎都是有經驗的老師傅,所以潘銳彬的每個設計幾乎都能在最快的時間被阿姨們復刻出來。
而最讓潘銳彬覺得高興的是,重新織回毛衣的阿姨們非常熱衷于她們的針織工作,潘銳彬記憶中大家坐在一起織毛衣的溫馨回憶仿佛再一次回來了。
但是因為傳統手工的特殊性,注定了潘銳彬所設計的產品不可能大規模的量產,因此他在保證那些阿姨幾乎都能有活干的情況下,開始尋求其他的發展途徑。
不久之后,自媒體時代應運而生,潘銳彬也十分敏銳地抓住了這次機遇,他開始在網絡上發布他與阿姨們一起織毛衣的視頻,通過教網友織毛衣來傳播傳統手工的魅力。
果不其然,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這個80后的織毛衣男孩,他們其中有一些人是被潘銳彬的“特殊人設”所吸引,也有一部分是想在他的視頻中重溫少年時母親為自己織毛衣的溫馨和感動。
但是無一例外的是,無論是為了哪種原因來關注潘銳彬的人,在看過他的視頻之后,都會情不自禁地被他吸引,或者說,是被傳統手工的魅力吸引。
事實上,中國社會經歷了最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社會,到后來的封建社會,再到現在的文明社會。
科技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習慣是不變的,那就是,我們崇尚一切充滿愛的事物,而毛線衣,幾乎在每一個人心里,都代表著小時候母親在燈光下一陣一陣的疼愛。
潘銳彬的視頻不僅讓大家重新感受了手工針織的魅力,更讓很多人重新燃起為家人織一件毛衣的動力。
尤其是對一些8090后年輕母親來說,或許在她們的童年時期,還曾感受過母親親手織毛衣的溫暖,但是等到她們成了母親,卻再也沒有這樣的時刻了,既是因為沒有時間,也是因為根本不會。
而如今,潘銳彬在視頻里逐一步驟地講解,無疑是給了她們一個機會,這些初為人母的女孩們也可以為自己的寶貝們織一件世界僅此一件的毛衣了。
從這方面來說,織毛衣,也算是一種傳承。
在潘銳彬的媒體賬號上,一段用面條編織“毛衣”的視頻播放量達到6300萬次,而點贊量更是高達173.3萬次,轉發量11.1萬次、評論共8.4萬條,這樣的成績絕對是令人震驚的。
即使是不認識潘銳彬的人在看到這條視頻之后,都不由自主地想要開始了解這個大男孩,也是至此,潘銳彬的“毛線人生”才正式為大眾所熟知。
而潘銳彬本人也坦言,他或許是網絡上第一個發表手工針織毛衣視頻的男性,或許這也是吸引眾多人來一睹究竟的原因。
由于潘銳彬在網絡上的走紅,越來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傳統手工這個領域,除了毛線針織還有很多其他的快要沒落的手藝,而潘銳彬也因此受到了更加矚目的關注。
他的目標從一開始的“毛衣夢”經過演變,到如今已經變成了希望重新煥發傳統手工的活力,他開始致力于影響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手工,愛上傳統手工,發展傳統手工。
除此之外,因為潘銳彬在網絡上的爆紅,今年年初,他還接到了央視一個綜藝節目的邀請。
他在社交平臺上說,自己在接受到節目方邀請的時候,特別激動,并且立刻給父母打了電話告訴了他們這個消息,而潘銳彬的父母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后也為兒子感到驕傲。
而后,潘銳彬帶著“讓爸媽游北京”的夢想,參加了該綜藝,屬于他的“針織事業”也從他口中的“小打小鬧”開始走向更大的舞臺。
在這個節目中,他第一次將自己的心路歷程一一說出,從年少時對母親織毛衣的記憶,到成年后手工針織的沒落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影響,再到他后來辭職回鄉織毛衣。
他將自己一路走來的心酸苦楚全都說出,也將自己這一路上所取得成績分享給大家,在節目的最后,所有人都記住了他,一個熱愛手工針織的大男孩。
有掌聲也有質疑
回顧潘銳彬的“毛線生涯”,幾乎是掌聲與質疑并存,在他開始獲得流量和關注的同時,也遭遇了外界各種各樣的非議。
其中,尤其以一部分攻擊他“娘”的惡意評價尤甚,原因是在大部分人眼中,幾乎只有女性會織毛線,在家里,也是母親,奶奶,外婆才會為我們織毛衣。
而潘銳彬卻深愛著手工針織這個事業,因此,在他聽到外界的質疑時,他沒有選擇與這種聲音進行對峙,而只是默默地堅持著自己的針織事業,或許,這就是心有底氣的人自有倚仗。
參加完節目之后的潘銳彬又陸續接到了很多節目的邀請,而他在經過了開始的驕傲自得之后,選擇沉淀了下來。
他從中挑選出一部分相對有意義的節目去參加,進而去宣傳傳統針織手工的魅力,而剩余更多的時間,還是用在了經營自己的網店和自媒體賬號上。
因此,也有很多人說他是一個傻子,畢竟已經作為一個“名人”的潘銳彬,有太多可以賺快錢的方法,可以說,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他已經擁有了可以兌換足夠金錢的流量。
但是他卻沒有順風而上,相反,將大把大把的時間用在了他那個或許根本賺不了多少錢的網店上。
那么,潘銳彬是傻子嗎,當然不是,他只是一個不忘初心的普通人,這個社會已經有太多的浮躁之氣,所以正需要像他這樣的人出現,或許,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原因。
現在的潘銳彬依然保持著織毛衣的習慣,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的愛好。
他的賬號上幾乎三五天都會更新一條他織毛衣的視頻,視頻中他戴著一副黑框眼鏡,雙手拿著針線上下翻飛著,整個視頻中,他沒說一句話,但是卻讓人有一種看到了就不想劃走的魅力。
而在他視頻的評論區里,那些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少,更多的都是肯定和贊許。
在他最近的一場直播中,除了給粉絲解答了一些手工針織的技巧困惑外,他還在閑談中分享了一些他現在的工作生活和計劃。
在直播的最后,他感謝了一直陪伴他的粉絲,也說自己一定會把手工針織這張事業繼續下去的。
或許,在這個迅疾發展的社會,很多手工的東西漸漸被時代遺忘,但是總有一些像潘銳彬一樣的人,他們不愿忘記,不想忘記,并且會為這些傳統手工的再次“復活”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始終期待著這樣的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