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有一個問題很火:“月入10萬很難嗎?”,結果下面的答案頓時是五花八門,其中有一條回答至今有些讓人汗顏:“能問出這個問題的只有兩種人:要么是剛進入大學的學生,要么畢業后能繼承家族企業的人?!?/p>
然后其余的問題都毫無疑問地凸顯了一個事實:“別說月薪10萬了,你25歲能夠月薪1萬,都已經超出同齡人不少了。”這話對于畢業后工作幾年的人來說,當真是既真實又無力。
很多會說到創業,雖然創業確實是普通人實現階層遷躍最為常見的方式,但創業需要準備啥呢?首先沒有對企業領域獨特的見解不要創,再來沒有一筆抗風險的資金不要創,情商智商逆商這些不達標不要創,一來二去如此一篩選下來,適合創業的人還剩多少呢?
一句話概括,不穩妥地創業,絕對不如老老實實上班。
盡管如此,每一年加入創業大軍的人還是不在少數,但在這個角斗場內真正活下來的,又是鳳毛麟角,然而在戰國年間,有一位“企業家”靠著白手起家成為鹽商,最終成為了一位富可敵國的富豪,算得上是一件最早逆襲的故事,之后便是影響了后世2000多年的猗(念Yi,第一聲)頓。
猗頓的準確生卒年沒有記載,他出生在魯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地區,猗頓一開始可不是什么富二代,相反他出生在一個家境貧寒的家庭,在猗頓年輕的時候,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經商特別厲害,還有著“商圣”的稱號,于是猗頓便是拉了很多關系,終于見到了范蠡這個人。
但范蠡也不是個老好人,他將猗頓求知的心切還算誠懇,便是點到為止地為其指出了八個字“子欲速富,當畜五牸”。
猗頓一聽就懵了,他并沒有讀什么書,聽到這么一句簡潔明了的提示頓時便是犯了糊涂,于是在慢慢探索下,他才明白范蠡是想讓他從養家畜開始做起,猗頓一聽頓時恍然大悟,范蠡知道自己沒讀什么書,如今讓自己去學習養家畜,還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在摸索的過程中,猗頓很快便是明白了范蠡為什么會建議他來做畜牧業,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吃肉算得上是人們的剛需,而且對動物的養殖以及出售,相對還是一個比較好理解的邏輯,因此猗頓在前期雖然沒有在畜牧業大賺,但至少也沒有虧錢了。
范蠡去世后,如今已經小有儲蓄的猗頓還為他修了一座廟,就是為了報答他當年的點撥之恩。
然而還值得一說的是,猗頓還發現了兩個商機,一個是鹽業,還有一個就是珠寶業,其中鹽業的發現純屬偶然,之后的“河東鹽池”的發現,就跟猗頓有關,除了鹽業之外,猗頓還對珠寶的鑒定產生了興趣,之后便也對自己開啟了珠寶的業務,很快便時在畜牧業以及珠寶業還有鹽業成為當之無愧的大佬。
沒人會否認,為什么猗頓在這么多年后,還沒被人遺忘呢?很大程度就是因為他樸實的心性造就了他的成功,無數人都想著暴富,但發財的過程必定是崎嶇的,但猗頓一步一個腳印的心性,影響了后輩無數人,做生意其實有著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除外風險之外,腳踏實地永遠都是一條真理。
畢竟做生意是個實在的事情,堅持未必成功,但放棄必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