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第45期MBA智庫·大咖訪談錄。
分享嘉賓:李志剛,世界500強創新導師,筆加學堂《設計思維》課程主理人。
筆記達人| 小酷
責編| 嘯天
第 7669 篇深度好文:3809 字 | 11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現代商業環境日趨動蕩和復雜,企業之間你追我趕、位置互易的現象頻繁發生。因此,企業很難依靠一成不變的單一競爭優勢取得長期成功,而是需要不斷開創新局面、創建新優勢。現實情況卻是,國內大部分企業要么管理有余而創新不足,要么創新有余而管理不足。
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是當今世界主流的兩種商業思維,分析思維尋求可控和可靠,屬于組織管理的范疇,強調效率問題;直覺思維意在創新和有效,屬于戰略創新的范疇,關注效果問題。
今天,李志剛老師從國外為我們帶來第三種思維模式——設計思維,這是一種同時兼顧可靠與有效、穩定與變革、現在與將來的思維模式,它融合了分析思維與直覺思維的優勢所在,構筑了兼收并蓄、攻守兼備、統籌融合的持續成功之道。
一、設計思維始終貫穿商業創新
簡單來說,商業創新更多的是做一門新的生意,或者說是幫企業找到一個新的賽道,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1.設計思維與商業創新
我覺得創新這件事情跟教育一樣,首先你得知道有哪些工具和流程。
目前在中國只有非常頭部的公司開始很深入地使用設計思維,他們非常相信方法論的力量,會很深度地介入這個東西。
IDEO是全球知名的設計公司,他的創始人大衛凱利就是設計思維的應用者和推廣者。他把這套理論變成了工具,用于給客戶去做咨詢。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幫蘋果公司設計了第一款鼠標,讓蘋果因此名揚天下。
IDEO在中國也有三家非常成功的案例,分別是華為的mate系列,方太的水槽洗碗機,華潤的商業地產。
總的來說,設計思維的應用領域很廣,但基本上都是在做產品服務從0到0.5的早期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設計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先找到一個有商業可能性的需求,然后找到一個產品來滿足這個需求。
從設計思維來看,從0到1一共六步。第一步做理解,第二步做觀察,第三步定義出你的問題,接下來三步就是給解決方案做原型,然后做測試驗證,最后得出一個成果。
從這六個維度去設計問題,再把這六個維度的問題收集回來,最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導出來答案。
2.中國的商業創新現狀
這里提供兩份報告給大家,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商業創新現狀。
報告1:《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
今年5月份,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出了一份《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從行業上來看,中國的五百強主要還是在制造業,因為科技創新還是優先體現在制造產品的領域。
在我們一般的認知力,創新這件事兒肯定還是民企會多一些,實際上這個報告中的數據是“民企:國企=249:252”,差不多一半是國央企業,一半是民營企業。
這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樣。其實,中國的科技創新這件事情,國家的推動力度還是比較大的,而民營企業則是因為商業驅動使他要做這件事。
報告2:《2023全球獨角獸榜》
今年四月,胡潤發布了《2023全球獨角獸榜》,數據顯示,現在全球獨角獸有1361家,中國有316家,美國666家。
這張榜單給我們的刺激還是蠻大的,在三年前的時候,全球獨角獸是五百多家,當時中國是227家,美國是233家。我們跟美國在獨角獸這個賽道上,實力是相當的。
但現在美國有我們一倍數量的獨角獸企業,而獨角獸企業就意味著未來的競爭力。我們暫且不做分析了,只是客觀闡述這個現狀,至少目前的差距是很清晰的。
榜單中特別提到一點,今年漲的最好的獨角獸是人工智能領域的OpenAI,隨著chatGPT的爆火,他現在的估值飆升最快,從270位一路飆到前十了。
而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全部是在智能駕駛,這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別是半導體和電子商務,第四位是新能源。
前幾年的大環境大家有目共睹,國企的財力相對雄厚,能扛得住在科技創新上的壓力。
而民營企業在生存面臨挑戰的時候,很難有精氣神去投入創新。現在日子相對好過,是最應該去做創新的時候。
3.設計思維的兩個大步驟
創新不是從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開始,而是看到一個別人沒看到的機會開始。看到別人沒發現的機會,然后用低成本的測試來驗證它的可能性,如果很好地滿足需求,你就創造了商業價值。
設計思維有很多流派,其中有一派是斯坦福大學設計研究中心Larry later教授的流派,他把設計思維分成兩個大步,分別是發現別人沒有看到的機會和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發現別人沒有看到的機會又分成三個小步驟,分別是理解、觀察和定義需求。首先你要有一個創新的方向,一個懵懂的需求,然后你按照這個需求去觀察潛在用戶,看看你是否發現這個需求背后真正的價值,也就是它是不是剛需。最后,你再來重新的梳理和定位這個需求。
有的時候客戶自己想要什么是說不出來的,客戶很難把自己的需求描繪成解決方案,甚至客戶都很難清晰地描繪需求。
有一個人去建材市場去買鉆頭,普通的銷售就給他介紹鉆頭的各種型號和參數和價格,有設計思維的銷售就會這樣問:
銷售:“你為什么要買鉆頭?”
客戶:“買鉆頭就是在墻上打一個孔。”
銷售:“為什么要打一個孔?”
客戶:“我要釘一個釘子。”
銷售:“那你為什么要釘一個釘子呢”
客戶:“因為我要畫一幅畫。”
其實客戶要的不是釘子和鉆頭,而是要掛畫的這個行為,他的需求就被發現了。銷售還可以繼續問他為什么要掛一個畫,掛一個什么樣的畫。
他可能會說掛一個孩子的獎狀,可能是掛一幅結婚照。這個時候他的屬性和需求又上升到了另外一個層次和維度。
當然,我們也不要把工具神話,設計思維其實講究三個維度,第一是需求,這是一切的原點。第二是商業價值,也就是有了需求,能不能變現?
如果不能商業變現,商業創新來說,就不是一個好創新。第三是技術上能不能實現,就像如果沒有現在這么好的5G的基礎網絡,是沒有辦法隨時隨地開啟線上直播的。
二、設計思維可以孵化商業創新
1.有助于低成本試錯
對科技公司或者中小企業來說,設計思維才是有價值的,是真正能夠幫助企業低成本試錯的。
設計思維能夠幫助你去梳理思路,可以驗證你發現的商業機會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它會幫助你無限地接近你的商業成功,或者早早告訴你這事兒根本就不靠譜,你以為的客戶需求根本就不存在,或者需要很高的成本去實現。
我勸大家在做商業創新的時候不要研究別人的商業模式,因為凡是你復制現在看到的商業模式,成功的概率都很低了。
當年淘寶、天貓、京東已經在電商市場三分天下,連騰訊都做不起來,是不是這個賽道沒機會了呢?
后來拼多多殺出來了,現在抖音又殺出來了。所以,除非是你有更獨特的競爭優勢,否則的話不要再去復制現在看到的商業模式了。
其實大家可以好好研究在天貓京東存在的情況下,人家是怎么發現拼多多的?人家是怎么發現抖音的?
我不敢說人家是用設計思維做出來,但是設計思維能夠很好地解釋這個邏輯。因為設計思維就是一個幫助人們去找到新賽道的機會,然后找到低成本解決方案的一套路徑。
2.一定要警惕偽創新
經常有人對我說:“我以為我是在創新。但是到市面上一看,發現和很多人的創新幾乎雷同。”事實上,這就是偽創新。
我們現在學的很多工具,別人可能已經玩了幾十年了。我最近在看一本美國的關于創新的書,我發現人家確實是有很多成型的工具和方法了,而我們有不少都沒接觸過。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膽子大,就能干得好。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膽大只會死得快,絕對成功不了,因為現在的對手都太專業了。你憑什么覺得你能成功?你憑什么覺得你看到需求是真需求?
現在很多創業者會陷入兩個誤區,一個是我發現的需求是剛需,另一個是我一定能夠成功。但事實上,你以為的需求它可能并不存在。如果你看到的需求大家都看到了,憑什么是你能成功?
中國現在有很多的產業鏈,但是個人創業者或者小團隊創者能切入到這個機會里嗎?很多產業鏈的圈子已經很完備了,你憑什么能擠得進去?你的競爭優勢是什么?
當生態的競爭變得越來越大,小的創業團隊會越來越難。當然,也不是沒有機會了,可是你要去找其他的賽道。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或者說你是一家企業負責產品市場、研究服務的這些人,設計思維會對你的業務有非常直接的幫助。
即使你不是這個領域的人,通過研究這些方法論,實際上也能更好地理解很多市面上看到的好生意的底層邏輯。
當你用設計思維去推演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很多公司并沒有實現MVP,簡單來說,他的生意模式并根本沒有閉環。
他現在就是不停地靠資本投錢,靠吸引流量把規模弄大,但是從始至終都沒有找到他的盈利模式。
他沒有真的創造價值,更多的還是在玩擊鼓傳花,一輪一輪往下融資。
3.不要輕易否定別人
悲觀的人永遠正確,樂觀的人永遠前行。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悲觀一點,謹慎一點,你也可以積極一點,樂觀一點。如果是一個創新者,他多半是一個樂天派,他看到的永遠是機會。
不要去否定別人是我們做創新孵化永遠會提的第一原則。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可能性的,你不要去否定別人。
如果你覺得這個不好,請你提一個更好的,而不是直接拍死他,如果你提不出更好的那就閉嘴。
組織要有創新,首先要有創新的文化和基因。如果組織過往沒有創新的基因,想一下子做出創新突破是很難的。即使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kindle都不是在亞馬遜自己的土壤里長出來的。
貝索斯曾經搞了一支特種兵,讓他們遠離亞馬遜,前往美國最創業、最創新、最前沿的硅谷。他們問老板去硅谷干啥,老板說你只有一個任務,設計出一個產品來干掉亞馬遜。
其我覺得值得中國所有大企業都應該好好反思,如果想要在現在的土壤里面去長出一些創新業務是很難的,你的創新的基因文化,你的容錯制度都很難去扶持這個東西。
我反而建議如果老板真的有這個決心,你就放一支特種部隊出去,讓他們設計一個產品來干掉自己。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9月16日,筆記俠“AI新視野,增長新勢能”第二屆新商業智能大會,將在杭州寶盛水博園大酒店舉辦。
眾多行業大咖、一線企業、初創公司在這里聚集,分享彼此對AI的認知和經驗,幫你發現AI帶來的增長勢能,看到未來,融入未來,成為未來!
余票不多,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