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小花
上周,湮沒多年的韓寒忽然上了一回熱搜,既不是因為什么作品,也不是因為狗血八卦,竟然是因為投資人爆其投資餐廳虧損了上億元。
餐廳叫做“很高興遇見你”,一度名動江湖,然而經營多年,居然從頭到尾沒有做出過一道讓慕韓寒之名而去的擁躉能勉強叫聲好的菜,不但難吃,還難吃得沒特點。
韓寒虧完了一個小目標,還要在項目的結案分析報告中,被人說成是:但凡韓寒的公司,韓寒化則死,去寒化則生。
有好事者挽尊曰,高人不事俗務,如韓寒這般雅人,在一個公司里面,最好是扮演高人的加持角色,一定不能扮演老板,更加不要扮演高管。
這話是有道理的。意境跟王菲李亞鵬當年離婚的時候,愛王菲的人說李亞鵬的境界已經配不上王菲了的判詞神似。
大車圈出了個幾乎跟韓寒同時沖上熱搜的,就是威馬,巧了,原因也相似,只是虧損得更多,敗局也更大。
作為一家曾經絕對頭部的新勢力,威馬是如何走到今天這個時間就關門的份上的呢?可能威馬不同部門不同級別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外面的人有說是因為融資不順利,甚至歸結為運氣不好。不過在我看來,威馬的失敗沒有半點意外。
對于新勢力造車的領導人的評價,我有一個中心、四項基本原則。
一個中心是,老板是不是個制造業創業者人格。
比如同樣在創始之初挺有名氣的拜騰,兩位德國老板就完全沒有創業氣質。車圈很多大佬做新造車做得都很掙扎,也是因為很多車圈的職業經理人并沒有創業者的氣質。我更愿意稱這一類創始人為“職業創始人”。
一個中心是一票否決的要素,就算今天還沒掛的,創業者氣質欠奉的,恕我直言,若無蛻變或更替,只怕早早晚晚也是要掛的。
四項基本原則曰,懂產品(含產業鏈)、懂管理,懂銷售,懂資本(含財務)。
四項技能,老板至少得懂兩樣,那基本上就不那么容易掛了,不過能走多遠,取決于懂的到底是哪兩樣或是能不能多懂幾樣了。
比如這兩年大起大落的小鵬,剛剛在上周用法律的方式處理了蒙騙老板何小鵬的一系列原高管。這就是老板對產業鏈的陌生被團隊利用的結果。很痛,但不致命。
蔚來雖然沒有小鵬那么多狗血,但李斌在管理上遇到的問題更普遍,也更有殺傷力。
在不久前的一次大型發布會上,李斌說現在蔚來的運行效率,比2020年下半年的時候要低得多,他的一個指令,在企業內完整實現的周期正在越拉越長,而今年三四季度,李斌對蔚來的主要調整,就集中在人員管理和效率提升方面。
管理同樣是新勢力一哥李想的口頭禪,有時候我甚至會猜測李想對于管理應該是有近乎于處女座潔癖的偏好。事實上,在我看來,理想當下積攢的優勢,也不過是李想本人具備了懂管理、懂銷售兩項基本原則取得的成果。
反觀威馬,優秀的職業創始人沈暉先生當然也是懂很多常人所不能的事情的,但四項基本原則中,似乎便無一強項了。
據說威馬到關門之前,賬上掛著眾多月薪十幾甚至幾十萬的高管,其中還不乏因為供應商賬款付不出,而乙方老板就在公司掛個總助每月用高薪抵賬的。
可惜了,若沈總真如他微博所言,有像牲口一樣活下去的技能,那這些高管倒是頗有一邊死一邊爽的末世貴族范兒了,如頂著兩萬億巨債分紅五百億的家印tiny版。
我們寫正經文章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去放大產業、行業、時代的權重,而降低人的作用,尤其是一把手的作用。這跟我們從小受到的宏大敘事教育有關,也跟我們不愿意對失敗者落井下石的優良作風有關。
一把手和團隊顯然不僅對新勢力意義重大,如今更是決定合資企業命運的關鍵了。前兩天聽上汽大眾到崗八個月的新一把手賈健旭聊了一通之后,我就更確信這一點了。
我已經有好久沒有接觸過像賈健旭這么給人信心的合資企業高管了。奮進者有之、憂思者有之、卷簾大將有之,當然高情商躺平的更有之。就是沒接觸過賈總這樣大開大合的破局者。
這位曾經把資不抵債、所有銀行都拉黑的延鋒,帶到中國第一大零部件供應商的牛人,據說在上任之前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還頗不好意思地對他說,把你從延鋒調到上汽大眾,你不要有什么不滿呀。因為此前,老賈就有過不去合資企業的意思表達。
老賈反過來勸慰陳虹,老板你不用來動員我,我很樂意去上汽大眾。牌到了手里,就不去想它的好壞了,只想著怎么打好。何況,上汽大眾還是一副不錯的牌。
隨后,他又對安慰自己的妻子說:這下我的人生完整了,進了汽車這一行,管過中國最大的零部件企業,又管過最大的中國汽車合資企業;最重要的我還有你。
媽呀,我真的是聽得一身雞皮疙瘩,立刻就粉了這位只大我一歲的牛人。我幾乎因為賈總而放棄了對合資企業結構性的擔憂。
關于老賈的故事我還會另行撰文細說。總之我可以斷言,如若老賈同志行如其言,整個合資企業行不行我不知道,上汽大眾在他任期內必然反包拉高。
和賈健旭的交流,甚至讓我對于一汽集團新任一把手邱現東大刀闊斧地組織人事改革從看看再說向充滿期待挪了一大步。
如果說合資企業還能賣廠減產分家靠爹媽,那么如今的紅旗就只能靠自己。如果說前任做的是把躺著的巨人強行扶起來,那么邱現東必須要做的就是讓紅旗自己站起來,飄起來。紅旗的改變屬于必須改,改錯也得改的單行道。
看到紅旗,以及一大批中國品牌開始全面任用80后,甚至85后高管,無論初衷如何,效果如何,都值得產業慶幸。于一家企業而言,用人或有閃失,但于整個產業而言,踴躍啟用年輕高管,一定會推動產業加速進步。這在所有產業,所有時期都有印證。
當然,如果你的年輕干部里面有一個余承東這樣的人,那我得恭喜你一下了。面對凌亂的產業變革,我一直堅信,企業家必須有謀變求新的眼光和魄力,但企業發展的核心基點,仍然得是自身優勢。
我不管別人怎么夸贊或者貶損余承東,在我看來,余承東就是能最大化地兌現華為企業自身優勢的一位高管。
我們在過去的一個月里,看到的一場名為遙遙領先的華為年代大戲,就是最好的明證。一路遮遮掩掩的霸著熱搜不下來。
從搭載了全自研自產芯片麒麟9000s的Mate60,到全自研自產的算力服務器Atlas,到降價的M7,到服務所有工業企業的5.5G,再到牛B Plus的短線期貨問界M9。
一通華為組合拳,打得車圈第一鐵頭李想立刻調整戰略,明確未來幾年的明牌戰法之一就是躲著華為走。
這幾張牌里最弱的一張就是改款的M7,但最成功的也是它。妥妥地被夾帶上去了。
在整個華為的秋季攻勢中,我們放下卡脖子、科技自主這些大命題,僅從企業角度來審視,我覺得有這么幾個看點。
其一、立意確實高遠。
如果我們認可特斯拉界定的智能電動車的框架,代表了汽車未來發展方向的話,從現在來看,被吹爆的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就只有華為在硬剛特斯拉的方向上疾行。這個方向的兩個維度是,無邊界的提升智能化和降低成本,缺一不可。多數車企現在至少缺一。
其二、產業鏈的帶動性無與倫比。
說得實在一點,對供應商資本市場估值的支撐巨大,包括被果鏈拋棄的困難企業,技術實力較強的中國科技企業等,這一輪資本市場的回報,肯定可以抵消過去數年支持華為渡過難關的微利痛苦。
在過去一周里,虧損的賽力斯暴漲30%,兩個月看已經三倍,接近前期高位;被踢出果鏈,接受了華為1%利潤率的歐菲光暴漲70%。
而多數在生死線上掙扎的自動駕駛企業,更得感謝華為,無論他們是否給華為供貨。這樣的格局,會極大地增強供應商特別是科技型企業給華為供貨的熱情。
華為甚至在Mate60訂單確定爆量之后,主動給一些有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供應商提高了15-30%的客單價,以感謝艱難時世中的支持,并確保他們的研發持續投入。
而經此一役,華為及其產業鏈對高端人才的虹吸效應,恐怕會令同樣要走科技化路線的汽車同僚倒吸涼氣吧。
其三、在這一波高光之后,華為造與不造車已經不再是糾纏在華為身上的什么煩人的玻璃絲繩了。
在絕對的技術突破和升級速度預期之下,這些是不足掛齒的小事。而這些,對汽車行業來說,卻絕對是無可回避的大事。
如果說面對著懂事的特斯拉,我們可以掩耳盜鈴,用社交媒體“邊緣化”它,那么揮之不去的遙遙領先,我們還能這樣嗎?
M7可能還算不得無可爭議的好車,半個月后的奇瑞出品的智界S7呢?一個多月后完全拋棄歷史半成品全新打造的M9呢?還有后面源源不斷地那些加速迭代的問界呢?
真是精彩的一周。
大多數時候,宏大的敘述沒有什么用。一定要一言以蔽之的話,莫如范偉那句著名的臺詞,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書生意氣今何在,揮斥方遒幾時休。
對了,多說一句,比亞迪最近大舉審查了整車的主要供應商,這事兒頗有意思。
近一個月來,圣王傳福估計是聽了不少大咖朋友的善意提醒,為了PUA內生型供應鏈的創新活力和大幅度提升品控,以規避高位風險,搞了一場據說小整風級別的檢查,希望有好的效果。
歌云:郭源潮,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