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安如毅然躍下城頭,蕭元啟朗踉踉蹌蹌走到她的尸身旁跪下,他抱起血泊之中的荀安如,哭得撕心裂肺。蕭元啟本想與荀安如共享天下,卻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局,然而今日的一切不過是他倒行逆施,咎由自取的結果,只可惜害了荀安如的性命。
狄明獨自回到朝陽殿上,他走到皇帝身邊拔出劍來宣稱自己并不在乎到底是蕭元啟還是蕭平旌做皇帝,他只認為小皇帝蕭元時根本不配為君,要逼迫小皇帝自殺。小皇帝顫巍巍把手伸向狄明插在地上的利刃,最終還是沒敢拿起它。狄明嘆息一聲,正要親自動手殺了小皇帝時,早已潛入殿中躲藏多時的荀飛盞和蕭平旌立刻沖出,狄明根本沒有防備被荀飛盞一招鎖住了喉嚨。蕭平旌帶著小皇帝火速離開,荀飛盞顧及狄明曾為大梁立下過戰功,如今不過是一步走錯被人利用,便沒有殺了狄明而僅僅將他打暈。
蕭元啟此時正沉浸于荀安如之死的悲痛中無法自拔,他抱起荀安如浴血的尸身一步步茫然得走著,渾然不知荀飛盞,蕭平旌正帶著小皇帝正逃離朝陽殿,荀飛盞見到蕭元啟懷中荀安如的尸體也是悲痛不已,然而最重要的是小皇帝的安危,他只能先將心頭的痛苦強行壓下,護著皇帝離開。
當狄明從大殿中醒轉之后,蕭元啟才發現小皇帝已經被救走了。他暴跳如雷,宣稱蕭平旌是利用了荀安如的死才能得手。不過他表示自己還另有殺手锏。蕭平旌三人來到金陵鴿房中躲藏,然而此處早已經被蕭元啟監視,他三人又連忙沖了出來,回到長林王府之中。卻沒想到,王府之中也早已被設下了重重埋伏,成百名弓箭手和步兵從四面八方涌出,荀飛盞和蕭平旌護著皇帝且戰且沖,終于躲進了一間書房之中,原來蕭平旌當年八歲時曾無意間打開過此房間內的密道,此次正是打算借助這條密道逃走。他費盡心力終于打開密道大門后,荀飛盞囑咐他帶著小皇帝先行離開,而自己則主動留下來為兩人做掩護。荀飛盞大步踏出藏身的房間陷入鐵甲士兵的包圍之中,然而眾多士兵害怕他高超的武藝,根本不敢上前。此時蕭元啟和狄明帶領大隊人馬追蹤蕭平旌三人的蹤跡一路來到長林王府,與埋伏部隊會合在一起,將整個長林王府堵了個水泄不通。荀飛盞一見蕭元啟分外眼紅,厲聲斥責蕭元啟是亂臣賊子,并質問狄明為何要給蕭元啟這樣一個勾連外敵的人賣命。狄明本以為蕭元啟乃是擊退東海進攻的真正英豪,此時聽得荀飛盞此話,心中立刻起了波瀾。蕭元啟眼見自己做過的壞事即將暴露,連忙打斷了荀飛盞并提出要和荀飛盞決斗。
荀飛盞接連失去叔父和表妹,正在氣頭之上,便坦然接受了蕭元啟的挑戰。蕭元啟率先出招,劍勢狠辣非常,荀飛盞沉著冷靜,劍法中正防得滴水不漏,畢竟是瑯琊榜上的高手,荀飛盞與蕭元啟纏斗幾回合后,一腳將蕭元啟踢飛了出去。蕭元啟摸了摸自己身上的血跡,心中明白自己若再隱藏下去絕無取勝可能。終于放手一搏,施展開墨淄侯獨有的金烏水月劍法。他的身影轉瞬間變得模糊不清,產生無數虛影將整個院落都罩住了。在蕭元啟的全力發招之下,荀飛盞只能眼見無數人影亂竄,一時間并沒有發現蕭元啟真身所在,就在他一恍惚的瞬間,蕭元啟抓住機會,一劍深深刺入了荀飛盞的體內。荀飛盞受此重創,口吐鮮血倒地昏迷。
蕭元啟戰勝荀飛盞后,士兵們也找到了王府之中的密道,然而當他帶人追過密道之后,才發現原來密道的盡頭正是當年梅長蘇的宅子,此時蕭平旌早已經帶著小皇帝消失得無影無蹤。與此同時,城外的勤王大軍正式開始攻擊,一直潛伏在城中的譚恒等人將守在城門口的東湖羽林部隊騙走之后,直接打開了城門迎接勤王大軍。勤王大軍在里應外合之下,沒遇到任何抵抗就進入了金陵城中。
狄明帶著荀飛盞準備返回宮城,荀飛盞重傷之下依然不顧傷勢,忍痛提醒狄明方才蕭元啟所用的招數正是墨淄侯的金烏水月劍法,蕭元啟明顯是和墨淄侯勾結到了一起。狄明這才像明白蕭元啟的真實面目,他突然心灰意冷,萬念俱灰,遣散了手下跟隨多年的親隨,將荀飛盞獨自留在了城墻之下,自己返回了朝陽殿中。他離開后,荀飛盞終于再也支撐不住,噴出一口鮮血,圓瞪著雙眼倒在了地上。
勤王大軍未遇阻擋,直接來到了宮城門外,此時蕭平旌也護著皇帝來到了勤王軍陣中。勤王大軍一見皇帝立刻山呼萬歲,士兵們被巨大的聲勢所震撼統統選擇了放下武器。只有何成拈弓搭箭直指向小皇帝的頭部。
勤王大軍沖到宮城門前,小皇帝也與蕭平旌一同抵達,正當他打算激勵眾軍之時何成卻在城頭上打算突施冷箭,幸而被東青及時發現,急射一箭正中何成眉心將其射殺當場。何成一死,宮城守軍全部放下武器投降,勤王大軍立刻涌入了宮城之中。狄明自知自己罪無可赦,沖向了勤王大軍的同時主動棄劍,死在了眾軍的長矛之下。荀飛盞被救了下來,在杜大夫的醫治之下保住了性命。
蕭平旌領兵進入朝陽殿中,蕭元啟孤身一人立在御座之前。蕭平旌冷冷與其對視,沒想到昔日的朋友今日會如此再見,他想不明白為何短短數年,蕭元啟會變成如今的模樣。蕭元啟的卻表示無論是大梁還是東海,無論是朝堂還是宗室無不把他當做棋子或者對其不屑一顧,而他今日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能讓人關注他,他宣稱小皇帝蕭元時不過是因為生在宮中才能得此皇位,卻即無能又無主見,而他蕭元啟卻能做一個更好的皇帝,如果他贏了,那么百年之后誰有能說他是錯的!蕭平旌斥責蕭元啟總是在抱怨,把一切罪責都怪在別人頭上,但其實他自己竟然以東境十州百姓的生命為代價來達成自己進階之路,天下與他又是個什么東西,光憑他不將家國當做自己的土地,就不可能是個好皇帝,當今小皇帝的未來之路誰都不能預測,但他蕭元啟是個什么樣的人已經很清楚了。
小皇帝隨后來到殿中,蕭元啟笑稱他殺了荀氏兄妹,自己也一敗涂地,長林王蕭平旌再也沒有什么阻力了。小皇帝卻說道如果長林王府有什么不軌之心,那么金陵朝局早不是今天的模樣了。他自稱自己雖然不及先帝睿智,但他還分得清什么是真心,什么是賊心,他絕對不會受賊人的挑撥。蕭元啟自知無處可逃,便提出要蕭平旌看在曾是朋友的情分上和他單獨一戰。蕭平旌坦然接受他的挑戰。兩人一同拔出寶劍,蕭元啟率先出招與蕭平旌纏斗在一處。兩人劍法俱佳,閃轉騰挪間劍光四射,蕭元啟再次施展出從墨淄侯處學來的劍法,一時間仿佛分身數重,蕭平旌沒有防備,好似被多人圍攻一般瞬間落了下風。蕭元啟得勢突擊,一劍刺向蕭平旌胸口,卻被蕭平旌用手腕擋了下來。與此同時蕭平旌的劍深深刺入了蕭元啟的腹中。原來是蕭平旌臨行前藺九所贈與他的手鐲擋住了蕭元啟的劍鋒,才令蕭平旌躲過此劫。
蕭元啟受傷倒地,蕭平旌詫異他竟然和墨淄侯聯系如此緊密,畢竟墨淄侯是他的殺母仇人。蕭元啟表示他原本的計劃中包含報仇的想法,不過現在已經實現不了了,好在他已令東海和大梁成為世仇,屆時大梁朝廷眾人自然會幫他報仇雪恨,同時他還將自己多年來對東海國與墨淄侯的了解寫就的書冊送給了蕭平旌。蕭平旌本想將他關押起來審問,但小皇帝卻只冷冷得連說了三次“殺”字。畢竟蕭元啟也是皇帝的殺母仇人。蕭元啟就這樣被一群士兵用長矛戳死當場。
夜里,小皇帝披麻戴孝祭奠亡母,他留著淚說起太后所參與的瘟疫之事,坦言荀白水和太后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他無論如何也脫不開干系,他害怕狄明關于他不配為君的判斷會變成現實。蕭平旌安撫他稱,皇帝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只卻取決于他從今日以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小皇帝深感壓力巨大,又感傷母親殞命,倒在蕭平旌的懷中痛苦不止。畢竟他除了是皇帝,還是個孩子。
蕭平旌回到長林王府,他并沒有重開王府,而是選擇住在了蕭平章的小院中。他隨后來到蕭平章的墓前探望,并坦言他曾想扛起大哥的擔子,但后來他想明白了,一個人終究不能活成另一個人的樣子,而那也是蕭平章絕對不想看到的。皇帝聽聞蕭平旌并沒有開府,明白蕭平旌的心意定是打算離開朝堂。蕭平旌來見皇帝,對朝堂之事略略提了些建議,推薦以岳銀川為主擬定收復方略。他隨后提起自己還有一個請求,皇帝自然知道他所求是退隱,便立刻說道不準,但皇帝明白蕭平旌的心意,最終還是放他離開朝堂。
蕭平旌單人離開了長林王府,岳銀川前來送行。他說起蕭平旌僅憑一枚作廢的長林軍令就能召集十萬大軍,他若留在朝堂之上必然位高權重,如此一來,后人在評判長林王府的時候就不知道會如何解讀了。蕭平旌坦稱自己并非只是避嫌。岳銀川明白蕭平旌確實是厭倦朝堂之上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荀飛盞和岳銀川一同送蕭平旌出了金陵城門,荀飛盞提起皇帝下令從今以后北境兵馬無論何人為帥,一律以長林為號。蕭平旌笑道長林風骨并不在于何人為帥,而是在于抗擊邊境烽火,衛護江山百姓,隨后與兩人辭行,策馬離開。他單人獨騎行至城外的小亭邊回望金陵,偌大的帝都仿佛變得不再真實,只因與他以后的生活再無瓜葛。當他驀然回首之際,卻欣喜得發現林奚正俏生生的立在亭邊等他。蕭平旌癡癡得詢問林奚是否真的愿意與他長相廝守,林奚的一聲我愿意,令蕭平旌情不自禁得抱起了林奚轉圈。兩個有情人剝離了所有塵世瓜葛之后,終于可以一同游歷天下,天地之大,卻仿佛只剩下了他們彼此。兩人相視一笑,策馬向著天邊而去。
(全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