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德認真向老中醫李鼎銘學習中醫理論知識,研究《黃帝內經》和《人體穴位圖》。還以自身為實驗對象,給自己的手扎針,卻因為扎錯穴位,暈倒了,三斤半哭著找來了李寧遠。李寧遠為他扎針治療后,馬海德醒了過來。李寧遠被馬海德的學習精神感動,答應教馬海德針炙知識。
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到李寧遠的辦公室,專程找馬海德為他看病,李寧遠略顯尷尬,并派人去喊馬博士。馬海德奉行看病?“先來后到”,病人有“輕重緩急”,“病人在醫生眼里是平等的”,并沒有放下正在診斷的老大娘,而是要林伯渠等一下。林伯渠有要事在身,先走了,并給馬海德留下一本他的重慶朋友托人帶來的書。李寧遠為此事和馬海德爭執起來,馬海德再一次闡敘自己“病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觀點,凌護士長表示贊同。
原來重慶的朋友帶來的書,竟然就是當初和馬海德一起來陜北體驗生活的美國記者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馬海德非常激動,覺得這是一本記錄“我們的歷史”的偉大的書。
美加援華醫療隊到達延安,隊長是加拿大共產黨人白求恩,中央決定由馬海德負責接待和陪同。白求恩為了挽救更多戰士的生命,不愿意多加休息,隨行的醫療設備一到就急忙上前線為傷員做手術。
馬海德在上海介紹他認識馬列主義的老朋友艾黎到了延安,馬海德請艾黎到家里吃飯。這時,有病人要求出診。馬海德吩咐韓德牛準備飯菜照顧艾黎,自己背上出診箱出發了。艾黎看到馬海德每天這樣辛苦地巡診,并了解到馬海德不要中央給他的十元補貼,而只要求和毛澤東他們一樣每月五塊錢,生活十分艱苦,被他的無私精神所感動.
馬海德剛出診回來,又有一個病人家屬早早在家里等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