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污水廠的扯皮現象,曾雁來認為體制有問題,他把九龍治水改成一龍治水。秦副市長對于污水廠的問題非常自責,盡管這幾年在蘆潮河和南山湖上已經花了四十個億到五十個億左右,但治污收效甚微。
財政局陳局長得到曾雁來要到這里調研的消息后,非常擔心,他害怕曾雁來在某些事情上要針對金海東。但金海東知道曾雁來是個做事情的人,他要求陳局長,無論曾書記提出怎樣的要求,都必須配合,而且做事情要一心為公,不要有那么多的雜念。
陳局長向曾雁來介紹了這幾年治理污染的財政情況。聽完后,曾雁來緊鎖眉頭,他向陳局長提出問題,如果想繼續治理污染,財政每年能拿出多少錢,陳局長說財政預算只有六個億。聽到這個數字后,曾雁來失望地搖搖頭,這對于治污簡直是杯水車薪。而后,陳局長介紹了渤海的產業結構,目前的經濟狀況堪憂。
曾雁來為了開闊思路,特地召開了治理蘆潮河和南山湖的治污碰頭會。曾雁來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治理污染是個非常麻煩的事情,改變生態環境,是個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曾雁來帶著虛心的態度,他愿意當聽眾。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環保局局長張金峰首先發言,他認為大家盡管在歷次會議中信誓旦旦,但治污一旦落實,就會空歡喜一場,因為環保太難干了,而且還影響經濟的發展。隨后,他向大家大吐苦水,說出了治污的五大難處。從感性上講,自己是同意治污的,但從理智上講,自己是反對的,因為南山湖的治理勞民傷財,力不從心。為此,張金峰給曾雁來提出建議,對于治污,一定要謹慎決策。
碰頭會后,呂錚也向曾雁來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沒想到。呂錚沒想到,治理環境這么好的事情,幾乎遭到了全體與會人員的反對。呂錚向曾雁來進言,如果為了短期效益,大可不必搞,但為了渤海的長遠發展,造福子孫萬代,那就是正確的。
金海東指責張金峰把好好的一個研討會開成了聲討會,張金峰認為自己從不隱瞞觀點,說出了實話。金海東批評對方,說話要注意方式,他擔心曾雁來會以為別人和自己作對,不配合工作,但張金峰反而覺得這個會議開得不錯。
其實,曾雁來也覺得會議開得很成功,只是結果出乎自己的意料。曾雁來認為,大家治污問題上,既不愿意花錢,也不愿意花時間,但既然大家能提出意見,就有利于以后的解決問題,所以他覺得這個會開得成功。曾雁來想請金海東幫忙想一個方案,既能治污,又能保證經濟的發展。金海東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一旦從源頭上關停污染企業,就會造成經濟下滑,自己不敢負這個責任。不僅如此,治污的錢從哪里來,萬一沒有效果又怎么辦。
曾雁來沉思片刻,認為可以請相關的專家來渤海,把脈出主意。金海東卻無奈地說,自己開了無數次會議,但沒有一個人能說出讓他滿意的方案,所以只好擱置。曾雁來靈機一動,讓金海東把這些會議紀要讓自己看一下,金海東提前給曾雁來打預防針,他苦笑著說,看了也沒用。莊琳陪曾雁來散步。曾雁來心事重重,覺得自己進入一個謎局,認不清方向。莊琳明白了對方的難處,用一句話點醒了曾雁來。曾雁來頓悟,對于治污,一定要找個合作方。
曾雁來興致勃勃地找到金海東,提出這個想法,沒想到被對方破了一頭冷水。金海東認為,專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雜家。首先,這個人必須是一個經濟策劃大師,第二,他還得是城市發展的規劃大師,同時也是環境治理大師。金海東認為這樣的人根本找不到,即使找到了,如果提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方案,他們也沒有經濟能力去實施,所以這是無解的。曾雁來很執著,他一定要找到這個人,創造一套治污的獨門絕技。
看過渤海歷次治污的相關文件后,葛凈進入了曾雁來的視線,秦副市長對葛凈略知一二,他是一家民營公司的董事長,專做水污染治理,是水資源治理方面的專家,準確地說,他是個雜家,但此人桀驁不馴,脾氣很大,所以當初沒有進入專家團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