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等人根據蔣介石的四條原則也細化出了十一條以對抗中共提出的十一條。
雙方談判進行得十分艱難。雖然中共方面進行了很多讓步,但是仍然不能跟國民黨達成共識,雙方的談判處于停頓狀態。
何應欽希望美國派出海軍陸戰隊,在天津、秦皇島、煙臺、威海衛等城市登陸,以幫助國民黨進入,美國方面并沒有立即答應,而是等待蔣介石出面以保證他們的利益。
民盟的代表們對國共談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都支持中共提出的條件,并且希望能夠從毛澤東那里了解到談判的一些真實情況,以制定他們的對策來幫助中共。
蔣介石方面認為,談判的時間拖得越久就對他們越有利,他就是要堅持到中共堅持不住為止。毛澤東則認為只要共軍各條戰線都開展得很好,他反倒可以利用拖延的時間廣交朋友,宣傳民主,轉化對自己不利的因素。
為了能夠使談判有所進展,共方研究決定,暫時繞開解放區和軍隊縮編的問題,先談建立民主政治。
共軍在打下屯留之后,一鼓作氣,又把長治外圍的據點全包圍了,這為毛澤東的談判起到了很大的支援作用。
由于國民黨代表堅持已見,談判最終又陷入了僵局。
民盟成員為了能夠促進談判,想要把雙方的談判代表叫到一塊,并把意見傳達給蔣介石,好讓雙方都能有所讓步。
在談判的關鍵時刻,蘇軍將領突然在延安出現,這意味著蘇軍在中國東北與中共軍隊的合作正式開始。
劉少奇建議給晉察冀中央局還有山東分局發出指示,命令他們迅速揮師北上,同時,命令南方的王震所部揮師北上,接防山東、察哈爾和熱河地區。其他向南方進發的部隊,全部揮師北上,要整個戰區形成向南防御,向北進攻的戰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對東北的戰略決策。決定成立以彭真、陳云、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以彭真為書記的東北中央局,立即赴東北工作。
9月17日,劉少奇起草以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名義致毛澤東、周恩來的電報,提出:“我們全國戰略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御的方針。”朱德、劉少奇、任弼時致函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已令進入沈陽、長春、大連、平泉及東北其他地點之八路軍個別部隊,退出蘇聯紅軍占領地區。在熱河、遼寧,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時,即有八路軍活動并創有根據地,請允許該地區八路軍仍留原地。
蔣介石對于中間黨派的質問和建議并不予理會。
為了表示出最大的誠意,毛澤東準備讓出南方的八個解放區。
上黨戰役的失利讓蔣介石不得不重新重視談判,并尋求美國人的幫助。赫爾利對中共提出的很多意見都很認同,也分別對雙方施加壓力以促成談判。
對于共方的讓步,國民黨代表也只能表示贊賞,最終的回復還是要先請示蔣介石。
蔣介石對中共的讓步仍然不滿意,堅持要在全國實行軍令統一和政令統一。
毛澤東認為民盟的幫助也是十分重要的,民盟的人表示愿意為推動談判的進展而做事,準備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國共兩黨的公開信,讓全社會都知道談判的成果,同時也呼吁兩黨做出實質性的讓步。張瀾決定以個人的名義發表致國共兩黨領袖的公開信來促進談判,希望能公布談判結果。
赫爾利大使把蔣介石跟毛澤東叫到了一塊吃飯,希望雙方能夠盡快達成協議,蔣介石和毛澤東都表明了態度,毛澤東表示贊成軍隊的改變,支持軍令、政令統一,蔣介石也同意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毛澤東來重慶為推動民主力量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很多民主人士也都在商談成立一些新的民主組織。
這期間,許多民主人士紛紛發表文章,表達了對談判的關切,對國民黨政府形成了一定壓力,蔣介石認為他們是被中共利用,成了幫中共鼓噪,表示談判結束之前任何細節都不允許透露出去。蔣介石也決定利用各種渠道給中共施壓。
毛澤東還會見了重慶工商界的一些重要人士,毛澤東的談話,使工商界人士對談判的意義有了認識,堅定了他們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信心,促進了民主黨派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毛澤東決定再去找國民黨右派陳立夫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