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陽決定從頭開始,腳踏實地開始創業,海鷹為了鼓勵兄弟,借給天陽300萬的啟動資金,天陽對海鷹的仗義感激不盡,他向海鷹保證,自己一定不會讓他失望。隨著浦東的開發和新街的改建,洋涇老街的街坊們終于從市井小民一躍成為大都市的市民,街坊鄰里一片祥和。
周媚的演藝事業一直磕磕絆絆,這天她心情不好,和姐妹在酒吧喝酒,周媚喝多了之后就有一些不懷好心的人上前搭訕,周媚心里害怕,慌亂中她撥通了春生的電話,春生接到電話后,二話不說來到酒吧,他將已經爛醉如泥的周媚背走,將她安置在酒店,春生心里放心不下,他就在房間沙發上守了周媚一夜,第二天周媚醒來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她很感激春生,在和春生一次又一次的交往之中,周媚也對春生有了感情。
盧浦大橋已經開始建設,而對于建筑行業來說,這不僅僅是一項工程,更是一項巨大的榮譽,春生找到海鷹,他想去競標盧浦大橋的道路鋪設工作,他跟海鷹說,哪怕是不掙錢,他也要競標拿下這個工程,可是海鷹理智的考慮了一下,這個工程對于春生他們來說太大,海鷹不建議他們自己去競標,但是眼下競標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春生已經來不及再去找一家合作,他無論如何都要拿下這個工程,春生只給了海鷹幾天時間,讓海鷹務必要幫自己。
為此趙海鷹親自去了重慶,請楊喬介紹了曾專門建造重慶多座大橋的經驗豐富的公司聯合競標,眼看就要到了競標的時間,春生到處都找不到海鷹,老白和青青終于領證,他們開心的來跟春生分享這個喜訊,春生由衷地為他們開心,但是現在找不到海鷹這件事實在是讓春生焦慮不已。
就在春生如熱鍋上螞蟻的時候,海鷹為春生帶來一個好消息,他已經為他找好了和他一同競標的并且有很豐富經驗的公司,春生真是高興壞了,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盧浦大橋項目順利開始。
2003年3月,“非典”在全國范圍內爆發,永康生物科技公司為各個片區的市民提供免費的預防“非典”的中藥湯劑。一家美國公司大量買入永康香港聯創公司的股票,身在香港的趙海鷹決定立馬回上海。
趙海鷹緊急飛回上海處理公司事務,卻因高燒被懷疑成“非典”攜帶者,還被隔離在了醫院。陳夢蕾不顧安危前來探望趙海鷹,周蕙阻攔夢蕾,雖然周蕙已經告訴夢蕾現在海鷹無礙,但是夢蕾的心一直放不下,她一定要看到海鷹無事才行,最后周蕙被夢蕾的堅持感動,她讓夢蕾進去隔離區,兩個人隔著玻璃談心,陳夢蕾囑咐趙海鷹一定要照顧好自己,股份的事交由她去辦。
陳夢蕾馬不停蹄的和馬總趕到了香港,可趙董以兩人不是公司的股東拒絕談判。陳夢蕾將永康醫療在非典時期的善行新聞報道拿給趙董看,問他是夠真的忍心看著永康這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因為投機利益而喪失對香港公司的的控制,這樣難道不是全社會的損失嗎。趙董被陳夢蕾說服,永康順利的拿下了股份轉讓書。查爾德知道這個消息后氣憤不已,讓人將手中所有的股票全部拋售,對趙海鷹和陳夢蕾懷恨在心。
浦東開發開放步入新臺階,趙國平卻因為整日熬夜加班工作病倒在單位,被送進了醫院。在妻子周蕙和兒子趙海鷹的勸阻下,趙國平安心在醫院住下。在醫院的病房里,父子倆一番談心,兒子這么多年為上海金融做出的貢獻讓趙國平欣慰不已。
海鷹的海融投資公司為了更好的發展,準備要注入一批新鮮的血液,海鷹把面試會安排在了海融大廈的樓頂,這里視野寬闊,甚至可以俯瞰這個浦東的全貌,這這批前來面試的金融人才來,一名叫吳凱的人成績格外突出,他的言談舉止,包括他的想法思路,都深得海鷹的欣賞,吳凱被海鷹第一個錄取,這個吳凱其實是吳一白的侄子,但是吳凱在面試的時候并沒有告訴海鷹,他也囑咐自己的小叔不要告訴海鷹自己和他的關系,吳一白夸獎他,在憑靠自己實力這一點上,他和海鷹還真像。
陳夢蕾、杜梨和吳一白回到學校找徐敬之商議校友會的事情,看著曾經的學生現在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徐敬之由衷的感到高興和驕傲。杜梨馬上要回去參加第三次金融工作會議,趙海鷹被公司安排著接受采訪,籌備的工作自由交給吳一白和陳夢蕾。趙海鷹在采訪中提出金融應該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理念,記者問他這樣是夠違背的金融的本質,趙海鷹說人的思想是統一不了的,但是目標可以。杜梨向趙海鷹傳達了第三次金融會議的精神,國家要全面推進銀行的改革,這將是金融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
錢春生和周媚吃飯,周媚提出自己和好萊塢的公司簽約了,準備去好萊塢發展。錢春生雖然意外但還是為她感到高興,周媚卻向他提出了分手。錢春生掏出早就準備好的戒指,單膝下跪向周媚求婚,請她給自己一個照顧她一輩子的機會。
校友會開起來了,陳夢蕾印制了一批T恤售賣,準備將售賣所得捐給學校的基金會。吳一白現在成為了學妹心中的偶像,吳一白鼓勵學妹和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搶飯吃,需要更加勤奮才是。在校友會上,趙海鷹宣布成立金鷹基金,用來孵化財經學校老師和學生們的創業項目。
電視臺《金融精英》欄目邀請了趙海鷹、查爾德和徐敬之作為嘉賓,趙海鷹和查爾德各自闡述了自己的金融理念,趙海鷹覺得金融應該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查爾德卻認為金融是用錢賺錢的一種工具,所以在美國現在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金融家。徐敬之贊同趙海鷹的觀點,所有經濟的健康增長都是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的,所以金融應該是服務于實體經濟,從而完成利益增長和使命。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特大地震。這場大地震讓所有人的心都緊緊懸著,地震發生之后,遠在上海的海鷹、夢蕾、春生、冬梅等所有人,都開始傾盡全力,夢蕾春生等人更是首當其中的來到災區支援,在這里,夢蕾看到了一個小姑娘,這個女孩叫楠楠,她的媽媽是一所中學的老師,地震發生的時候她的媽媽為了學生,被壓在廢墟之下,夢蕾趕緊去找指揮部了解到,楠楠媽媽早已經遇難,看到小女孩的樣子,夢蕾難受極了,因為連日的奔波和憂傷,夢蕾最終倒下了,海鷹將夢蕾接回上海,海鷹安慰夢蕾,回到上海,災后重建更為重要。
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華美集團因為中國區的業績僥幸逃過一劫,這讓華美集團開始準備將發展重心轉移到中國來。查爾德將明誠制藥的股份轉讓給華美集團,但是提出條件在五年之內不能將明誠制藥的股份轉讓給永康或者是海融集團,布朗答應了。馬總也找到布朗,他提出經濟家和企業家還是有所不同的,企業家要做的事情就是跨越障礙,抓住機會,這個理念贏得了布朗先生的贊賞。
在陳夢蕾的推動和努力下,華美集團正式和海融公司簽約,華美正式進軍中國市場,而海融公司也開啟了國際合作的新篇章。在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提出雙方在談判過程中海融公司曾經傳出丑聞,布朗和趙海鷹都表示這件事情已經得以澄清,華美集團也會保留誹謗者的起訴權。查爾德聽到雙方合作非常不善,他這才反應過來,當初將明誠制藥的股份賣給華美之前,華美的總裁布朗就早已決定要和趙海鷹合作。查爾德向布朗發難,布朗說他并沒有違反約定。查爾德利用陳夢蕾攻擊趙海鷹,趙海鷹說自己已經掌握了查爾德造謠的證據,如果這個時候公布出去,恐怕他離開中國不會很容易吧。
真正讓布朗選擇上海的原因是因為他對上海的情懷。二戰期間,600萬猶太人遭到納粹屠殺,當時上海敞開大門,庇護了兩萬猶太人,布朗先生的父親就是曾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當趙海鷹得知這件事的因果后,他決定幫助布朗找到恩人。經過海鷹的努力,終于找到了布朗先生的恩人,這恩人不是別人,正是徐敬之的父親,布朗先生和徐敬之見面之后,他激動的告訴大家,上海對自己而言,是一座溫暖而感動的城市。
陳夢蕾的父親住院了,醫生告訴她陳工的腦袋里長了腫瘤,其實在五個月前就已經發現了,現在保守治療已經沒用了,但手術的風險還是很大的。陳夢蕾遲遲做不了決斷,趙海鷹讓她盡快做出決定,不管發生任何的事情,自己都會陪著她。好在陳工的手術很順利,只要在ICU觀察三天就可以轉到普通病房了,這讓大家都松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