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制食品,風干晾曬的干貨,以及醬泡、冷凍等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食物保存方式。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對此類食品喜愛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臘肉,火腿,燒臘,咸魚(腌魚),腌菜,泡菜,漬菜,以及鹽漬,糖漬,油浸,晾曬,風干,冷凍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現以此為基礎和原材料的各種中國美食。
貯藏食物從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攜帶發展到人們對食物滋味的不斷追求,保鮮的技術中蘊涵了中國人的智慧,呈現著中國人的生活,同時“腌制發酵保鮮”也蘊含有中國人的情感與文化意象,如對故鄉的思念,內心長時間蘊含的某種情感等等。
本集旁白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四:時間的味道食物的死敵。為了保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臘、風干、糟醉和煙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余,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制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并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蘭河水流過原野。它發源于小興安嶺,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金順姬從小在呼蘭河邊長大,對她來說,故鄉,就是這種讓她魂牽夢系的泡菜的味道。菜園里的白菜是母親每年7月頭伏時種下的,為了做成泡菜,所以選用的都是心緊葉嫩的品種。今天,女兒第一次和媽媽學習做泡菜。朝鮮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個品種,也可以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味道:涼食的清爽,烹炒的鮮香,等等。漫長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鮮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會變得溫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經營著自家的臘味店。每天早上,他都是店里最忙碌的人,做這份工作,他已經有了10年的經驗。和興臘味家有著60年的歷史,以用料新鮮,考究,在顧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如今,阿添和他的父親、大伯一起,打理照料店里的一切。
而在內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開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魚和做臘肉的時節。湘西木材豐富,熏烤臘肉的燃料以硬木為佳,如茶樹和楊梅樹。熏烤時,要把腌制好的肉掛在取暖做飯的火塘之上,還不斷將松果、茶殼、桔皮等放入火塘,這樣熏烤出來的臘肉,就會帶著茶果的香味。
對純樸的苗家人來說,腌魚臘肉,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
在今天的黃山地區,農家后院里依然晾曬著火腿和咸肉,洋溢著一派田園氣息。用腌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的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
在葉師傅看來,家鄉的農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當然他也一定知道,在距古徽州不遠的浙江金華,也出產一種大名鼎鼎的火腿,它以肌紅脂白,肉色鮮艷,香氣濃郁,滋味鮮美而而聞名于世。
三陽南貨店是上海老輩人個個都曉得的土特產商店,江浙地區的各式干貨在這里都能買到。腌臘柜臺組的組長侯師傅,1975年就開始在這里工作。對金華火腿做品質鑒別,只需要使用這樣一支竹簽,把它分別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個部位,特級的火腿,三簽拔出來,每一簽都會散發出一股撲鼻的異香。在某種意義上,像“三陽”這樣遍布上海的南貨店,其實就是這個移民城市的一座座味覺紀念館。
霞浦,閩東最古老的縣份。漫長的海岸線為這里制造出眾多的天然港灣,大海已然成為了種植紫菜的一座水上農場。
林仁灼,16歲開始和父親學習種植紫菜,如今已經49歲,今天,他要為自家的農田再架設幾枝毛竹。從山上砍來的毛竹要經過預先處理:把里面的竹節疏通,以方便把毛竹插入海底。毛竹每根長16米左右,重200余斤。把它架設在海里,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
與閩東隔海相望的臺灣,對于云林縣口湖鄉的漁民們來說,決定他們一年生計的關鍵時刻已經來臨。烏魚子是臺灣西南沿岸的特產,取烏魚卵腌制而成,由于形狀像中國的墨,日本人把烏魚子稱為“唐墨”,并把它視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臺灣和日本,烏魚子一向被視為餐桌上的高檔美味。它口感綿密,軟糯滋潤,只需薄薄一片,就已厚味無窮。
曾有學者推論,人類的歷史都是在嗅著鹽的味道前行。大澳,偏居中國南海一隅,早年因盛產海鹽而聞名。
鄭祥興蝦鋪是經歷四代人的百年老店,一直穩守大澳蝦膏蝦醬的領導地位。76歲的郭少芬,大澳本地人,從20歲嫁到鄭家開始,做蝦醬已經有50年以上的經驗。無論是蝦膏還是蝦醬,主料和輔料,其實就是再簡單不過的銀蝦和鹽。制做方法,也無非就是用把蝦和鹽攪碎后放在竹篩上曬太陽。
老鋪一直靠郭少芬和丈夫兩個人打理,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在2011年去世。都說大澳是觀賞日落最理想的地方,這里,指的也許不僅僅是風景。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