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菜肴在于一個‘變’字。這個字里,包含了人們對自然和生命的認知,寄托著審美,也折射出中國人‘以食會友’的哲學”。從另一個角度看,“菜”指食材外形的不完全變化,“肴”則可以理解為食材的“面目全非”,即烹調過程中不保留其外形,僅保留其風味,而廚師們是“菜”與“肴”之間的擺渡人。
食物其實也是制作者的一面鏡子,讀懂一道菜,便是讀懂食物背后的那個人。湖北是小龍蝦的盛產地,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也造就了小龍蝦餐飲業的宏大競爭。有已經站穩腳跟的店鋪始終堅守傳統的做法與口味;也有新加入這個戰場的年輕人,正在嘗試原創味道,選擇用“改變”開拓自己的疆土。在這場“紅色江湖”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堅守”亦或是“創新”,“并駕齊驅”亦或是“從頭再來”,也許某些正在迷惘的觀眾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香料與食材的每一次碰撞,都是中國人因應環境的智慧策略,也是對味道的新一次探索。廣東饒平過年時制作的鹵水,每一味香料用量多少都會用秤精準稱量,加入的配比也有講究,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獨特的做法。鹵水制成后,加入處理好的鵝燉煮,便成了春節的開年大菜鹵鵝,肉質呈焦糖顏色,表皮還泛著油光。四川雅安的椒農,不僅用鹽和花椒對牛肉進行腌制,還會燃燒花椒果梗對牛肉進行煙熏處理,給其增添另一層香氣的外衣。處理后的牛肉可炸可烤,再加入辣椒面和芝麻,給口腔帶來刺痛和麻木的奇妙感受,香與辣就這樣從舌尖傳遞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