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發射了一顆具有機動控制能力的衛星。中國衛星測控技術專家部負責對這顆衛星實施變軌控制試驗,以檢驗衛星的機動能力及對衛星的變軌控制技術。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后,氣源曲線失常,迅速下降,直至消失。經過研究,有的專家建議不做變軌試驗,提前回收衛星。但試驗指揮張志浩、軟件專家趙漢章和軌道計算專家李松濤力排眾議,堅持對衛星實施變軌控制試驗,并得到了親臨一線的上級領導支持。經過幾次驚心動魄的變軌試驗,這顆衛星回到祖國的懷抱,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即將退休的政委找趙漢章談話,提出讓他接班當政委。趙漢章不忍放棄自己熱愛的專業,內心復雜而沉重,雖然難以接受,但還是服從了組織的安排。他的第一項工作是到軍地院校接收“文革”后第一批大學畢業生。趙漢章到母校接收了丁子健、李輝、彭曉東和老校長的女兒周云等。
趙漢章到清華大學接收了孫偉、曲濤、路雁,還到其他學校接收了于佩娟、陳曉玲等。大學生一到,即成立軍政訓練大隊,趙漢章擔任大隊長兼政委,一邊組織軍訓,一邊給學員介紹中國及世界航天測控的發展。中國通信衛星試驗進入實施階段,測控技術專家部負責制定衛星測控的總體方案。一些專家和技術室領導建議讓新大學生盡快參加科研,但張志浩和趙漢章堅持完成軍政訓練以后再說。孫偉對不能參與工作,而把時間花在軍訓、疊被子上感到不滿。趙漢章利用下圍棋做孫偉的思想工作。有一學員不愿在部隊工作而向往都市生活,趙漢章做不通工作,只好將其退回。
趙漢章帶學員到活動測控站參觀,河南籍站長熱情向學員們介紹情況。彭曉東看著測控設備,聽著活動站的野外生活,心有所動。軍政訓練的最后一課是由李松濤主持學員們的一次衛星模擬測控試驗。丁子健和孫偉配合李輝指揮,排除了李松濤設置的難題。趙漢章和李松濤對這批學員感到滿意。完成軍訓的大學生被分到各技術室。李輝、周云分到軌道室,丁子健、路雁、陳曉玲、曲濤分到了軟件室,于佩娟、彭曉東分到控制室,孫偉則來到李松濤身邊專攻軌道計算模型的設計。張志浩要求各技術室在制定課題計劃時新同志投入的比例必須在60%以上。軟件室交給曲濤指令鏈的課題,而讓丁子健整理國內外衛星故障資料,丁子健認為這是一件沒有創造性的工作,很不高興,找到趙漢章提意見,而趙漢章卻說這是他的決定。國外拒絕向中國出售已簽好合同的用于通信衛星測控的計算機及配套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