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大隊所在的村子位于黃河邊上,大隊上有戶姓秦的人家,這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秦學安,是個踏實本分心巧手能的莊稼漢,二兒子秦學誠在恢復高考之后成為了十里八鄉唯一的一個大學生,大哥秦學安,爸爸秦有糧還有奶奶都來給學誠送行,學誠的人生在這個春天即將發生劇變,而學安雖然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人生也將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迎來他的變革。
學安木匠活做的很好,平時閑的時候他就做點小凳子拿到火車站候車室去賣,想換點錢回來,這天學安拿著自己做的小板凳去候車室里賣,結果被候車室的工作人員發現,工作人員要把他趕出去,人群中突然騷動起來,原來是一對母女,母親突然暈倒在地,學安趕緊把人扶起來,掐了人中,這才緩過來。
學安一看這人虛弱成這樣,他推斷這對母女是逃饑荒過來的,學安猜的沒錯,這女子叫秀娟,她和母親是安徽淮水的人,年初淮水鬧大災,她和母親實在沒有辦法這才出來了,可是沒錢買火車票就被人家趕下火車,所以就流落到了豐源這里,學安把自己身上的糧食拿了出來,可是看著那么個樣子也不像是餓的,倒像是生病了,學安把自己身上僅有的錢都給了秀娟,讓她出門去縣醫院看看,秀娟苦求學安,自己沒有別的辦法,求他救救母親,學安心善,想起自己大會看病,便把秀娟母女帶回了家。
有糧給秀娟娘搭了下脈,發現不僅是腿有風濕,而且還有哮喘,學安有些猶豫,自己當時帶回來的時候不知道有這樣的病,這最起碼得在家里靜養一個月,奶奶告訴學安,既然人是他背回來的,就不能不管,家里糧食不夠,自己少吃一口沒啥,秀娟感恩奶奶一家人的善良,她滿心都是說不出的感激。
此時的豐源大隊正在準備一件大事,那就是迎接省里的檢查團到來,豐源大隊這近兩年都被評為縣里的紅旗大隊,可以這個紅旗大隊因為饑荒,缺糧啊,村書記張天順沒有辦法只好去找公社的高主任借戰備糧,為了順利的迎接檢查團,高書記答應借給他糧食,但是囑咐張天順,這糧食可一定得如數還回來。
張天順廣播里通知明天迎接檢查的各戶來大隊領糧食,秀娟跟著學安一起去,路上得知領的糧食里有白面還有白面饃饃,秀娟都感嘆他們的生活也太好了吧,學安苦笑了一下,好啥好啊,都是假的,秀娟不明白,糧食就是實實在在的糧食,為啥會有假呢,大隊這邊發糧食,后溝本來不用迎接檢查的二柱子一家也來領糧食,發糧食的見她們家不在檢查范圍內不給,二柱媳婦兒不干了,大鬧一通,張天順沒辦法答應給她,囑咐他們要是檢查團來就直接去他們家。
學安帶著秀娟過來,張天順跟秀娟要介紹信,秀娟拿不出來,張天順當場就讓民兵抓人,把秀娟給關了起來,學安是攔都攔不住,學安趕緊回家跟有糧商量怎么辦,有糧聽了這件事二話不說直接去了大隊把人帶走,民兵隊長來家里抓人,學安在門口堵著不讓人進,張天順為了明天的檢查順利只好作罷。
二柱子中午回家,發現家里竟然在喝白面疙瘩湯,二柱子傻眼了,二柱子媳婦解釋說那白面饃饃有數自己不動,可是這白面,自己就拿了一小點給孩子們做個湯,孩子們都快餓死了呀,這可要了二柱子的命了,他跑到學安家商量著可咋辦,秀娟不知道為啥吃了糧食這么害怕,二柱解釋,這要到到時候不能如數換上這戰備糧,是要被抓走的。
學安心善,他把自己家的白面換給了二柱,自己到時候再想辦法補上這糧食,秀娟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想著自己總要做點什么也幫幫學安。檢查團就快來了,張天順為了面子上好看,不顧之前和其他大隊協商好的,決定私自給豐源大隊的水庫蓄水,檢查團來了之后路過學安家,秀娟看到用一嗓子的安徽小調把檢查團吸引到了學安家里,檢查團了解了學安救助秀娟母女兩人的事情,贊不絕口,中午秀娟提議就在家吃吧,檢查團同意了,學安還以為秀娟在胡鬧,秀娟解釋自己可是當著大家伙的面,動了這白面,自己是在給學安解圍啊。
學安和秀娟活了一大盆面,做了一鍋的面條子,這面條端到檢查團的面前,檢查團的人吃的可是心安理得,可是在張天順還有高主任看來,真是吃的他們心驚膽戰,檢查團走了之后,高主任雷霆大怒,張天順無奈道,那白面可是檢查團吃的,他們豐源人可是一口都沒動,現在戰備糧缺了也不是自己的錯啊,張天順提議要不缺的戰備糧就算這次接待檢查團的費用了,高主任不同意,他讓張天順想辦法,就算是拿明年的種地糧來,也得給自己補上這糧食。
學安和秀娟和面的時候特意多活了一點,等檢查團走了之后,家里正好還剩了一些,學安和秀娟給大奶娘還有秀娟娘一人做了一碗面條,此時在二柱子家里又發生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二柱子今天本來打算把糧食還有白面饃饃們還回去,結果掀開簍子一看,白面饃饃上面的饅頭皮都不見了,他質問兩個女兒是怎么回事,大女兒害怕道被她們吃了,二柱子怒火攻心昂,上去就是一頓捶打,二柱媳婦兒趕忙攔著不讓他打孩子,二柱子媳婦辯解道當時只說按數量還,這饃饃一個都不差,就是少了饅頭皮而已嗎,二柱子真是氣急敗壞,沒想到自己攤上這么個敗家媳婦,這今天還不上可咋整。
張靈芝是張天順的閨女,一直喜歡著學安,她跑到學安家里告訴他糧食的事情解決了,不需要他給補上了,學安和秀娟都很開心解決了這場麻煩,靈芝對秀娟可是一直都沒有好臉色,她告訴秀娟沒事的話趕緊離開學安哥家里,可別他們再添亂子了。
二柱子沒辦法,他怕被民兵隊的人抓走,他和媳婦商量著還是去找學安哥求救吧,等兩人到了學安哥家,正好聽見學安和靈芝在說話,靈芝問他是不是故意活多面的,二柱媳婦就聽到學安他們把白面活了,還以為是學安和張天順他們聯起手來就騙他們這些老百姓呢,說著二柱子媳婦拉著二柱子就走了。
下面村的人因為豐源私自給水庫蓄水的事情,他們實在是氣不過直接去找了縣委書記甘自強,狀告張天順私自蓄水,還用戰備糧弄虛作假的事情。張天順和高主任守在大隊讓大家伙來還糧,二柱子媳婦當眾嚷嚷說學安吃了白面就就不用還,結果他們吃個饅頭皮就得被抓起來,這不公平,秀娟告訴大家,那白面是檢查團吃的,不是他們家吃的,而且當時主人和村支書都在,可是不管秀娟怎么解釋,二柱子媳婦是鐵了心不還這糧食,大家伙都跟著起哄。
就在高主任打算讓民兵把院子圍起來的時候,甘自強趕到了現場,甘自強斥責高主任和張天順在檢查團這件事情上弄虛作假不說,竟然還要欺負老百姓,他跟大家伙道歉,甘自強這么大個官因為這件事親自跟百姓們道歉,學安過意不去,他主動帶頭道,雖然他們挨餓,但是也要有骨氣,這是戰備糧,他們就是一分一毫都不能動,他們家缺的糧食自己有手藝,一定想法子給他補上。老百姓覺得學安說的有道理,他們都同意。
張天順召開大隊會議,在會上他指桑罵槐道有人得罪了縣里領導,他還陰陽怪氣的說以后他們大隊的人都要夾起尾巴做人了,而現在自己就給這個惹事的人一個當眾認錯的機會,秦學安知道他在罵誰,他讓張天順把話給自己說明白了,張天順直接讓秦學安把秀娟母女趕出他們大隊去,他還說就是因為她們母女活了戰備的面所以才得罪了縣領導,秦學安當著眾人面告訴他,縣里早就調查清楚,是因為他們大隊在面里弄虛作假,跟人家秀娟母女根本就沒關系,張天順不服氣道戰旗大隊都能交上戰備糧,可是他們現在交不上了,出去多丟人,張天順也沒給他臉,直接告訴他戰旗大隊能交上那是人家踏踏實實干出來的,可不是弄虛作假出來的。
張天順聽了女兒靈芝的話,決定無論如何都要讓秀娟母子離開學安家,張天順來到學安家里,正好看到秀娟還有她娘在院子里幫有糧大叔干活,張天順借口縣里打擊盲流,并且以隊里的口吻表示自己很為難,秀娟娘看出了張天順的用意,她不想因為自己和秀娟讓張天順還有學安一家為難,秀娟娘答應等天暖和就離開回安慰,張天順連火車票都給她們兩個買好了。
學安知道這件事之后他很不理解,他直接去找了張天順,張天順作難道現在全村的人因為秀娟母女已經到處有了閑話,所以自己必須得讓她們離開。
學安送秀娟母女回到安徽老家,讓她們沒想到的是,映入她們眼簾的是一片片望不到邊成熟的莊稼,秀娟姐夫解釋因為實行了新政策,所以今年的收成特別好,家里人就等著秀娟母女回來呢。
而這一切看在學安眼里,都震驚不已,秀娟姐姐姐夫知道學安幫助了秀娟母女,心里都很感激,他們留學安在家住些日子,學安也想借著這個機會看看為啥人家這里能大豐收。晚上家里吃飯的時候,來了一個叫劉海的人,這個男人自我介紹是秀娟的男人,秀娟臉上不悅道還沒有過門。
事后秀娟告訴學安,自己并不喜歡劉海,當時家里鬧饑荒,自己和娘在村口就等著劉海的介紹信,結果等了一夜也沒等到,娘還因為在村口吹風腿還不舒服,秀娟此時心中對學安已經有了不舍之情,正好趕上家里秋收,學安答應幫她們秋收完了再回去。
學安在地里忙活著,看到眼前的景象,這就是他們祖祖輩輩期待的樣子啊,可讓學安沒想到的是,此時在他的家里豐源,鋪天蓋地的蝗蟲讓大家伙遭了災,剛剛泛綠的莊稼被吃的一干二凈,張天順安撫大家伙的情緒,告訴他們縣里今年都遭了災,縣里一定會撥救助糧的,但是還是要種一季的旱苞米才能抗過去。
學安把自己在安慰這里所見所聞都寫信告訴弟弟學誠,此時學安的心里激動不已,他巴不得現在就趕回豐源,將自己此時的心情告訴鄉親們,而學誠接到哥哥的信之后,他去跟老師申請想去安徽做個調查,老師此時手里正好有一個國務院的小組要去安徽做調研,學誠正好在小組名單之內。
學安回家之后得知了災情,他找到張天順告訴他,自己打算分地,他將自己在安徽的所見所聞告訴張天順,可是張天順聽到分地這兩個字,一下子就發了怒,他告訴學安,這個法子不新鮮,自己幾年前就和他大秦有糧干過,可是結果呢,就是有糧替自己蹲了三年的大獄,等他出來就不再說話了,但是學安認為那時候政策嚴,可是現在有松動了嘛,既然有松動,就有機會,他堅持自己的想法。
學安找到苞谷地等人,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開始大家伙聽見分地兩個字都跟恐懼,可是就算結果再壞還能壞過現在嗎,就算要處理,也得吃飽了才能處理吧,大家伙決定跟著學安干。學安不顧張天順的反對,他直接去找了甘自強,正巧趕上大家伙在開會,學安在會上講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伙都不同意,并且還對學安提出了批評,會后學安找到甘自強,他再次重申自己的想法,甘自強雖然不能明確的告訴學安可以這么做,但是他心里已經開始欣賞學安的勇氣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