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與寧奕在青溟書院爭鋒相對,天盛帝懶得聽了,便命趙淵去宣旨,凡破擢英卷者,賜無雙國士。隨后,青溟學(xué)子便去準(zhǔn)備了,而此時老馬夫想奉茶,卻被金羽衛(wèi)攔在了外面。淳于猛先打頭陣,卻蒙了一臉灰回來。緊接著幾個富家子弟接連進(jìn)殿答題,均未答上,而常海和姚相則在殿外明里暗里地互相猜忌。姚相之子姚楊雨在青溟苦學(xué)十年,也只答出一題,天盛帝等人都十分失望。
辛子硯此時只能站出來舉薦一人,只是此人面相丑陋。太子主張宣,而寧奕卻主張不見。辛子硯便提議讓此人用面紗遮面,天盛帝準(zhǔn)了。殿內(nèi),蒙面之人接連答對兩題,殿外學(xué)子和大臣都十分奇怪這面紗之下究竟是何人。天盛帝另外對那面紗之人提出一個問題,那人沉思之后對答如流。天盛帝大贊,命他揭下面紗。而面紗之下的臉,竟是鳳知微的。太子看到,臉色大變。天盛帝看她面目清凈,為何要稱面目丑陋不堪?鳳知微卻稱自己發(fā)現(xiàn)了驚天秘密,愿以一死揭發(fā)血浮屠。
話還未說完,老馬夫便帶人沖了進(jìn)來,徑直沖向天盛帝。寧奕與太子一一上前阻攔卻都被打倒,直到顧南衣出現(xiàn)將那老馬夫打敗。鳳知微沖上去勸他投降,那老馬夫卻被寧奕一劍捅死了。鳳知微一驚,他答應(yīng)過自己不殺他的!
顧衍匯報叛賊同黨招供,話還沒說完,就被太子一腳踹倒,大喊污蔑!天盛帝怒,顧衍只好接著說出太子豢養(yǎng)血浮屠的事情。太子方寸大亂,竟攀咬寧奕稱他設(shè)局,而寧奕則捂著傷口呼冤枉。天盛帝頓時有些站不住,命太子與寧奕暫時關(guān)于府中。
宗夫子想起那夜老馬夫來找自己確認(rèn)顧衍所說的話,那夜他便知道,老馬夫必死,所以便為他出了個兩全之策,刺殺天盛帝。顧南衣站在一旁,稱他為師父。宗夫子讓顧南衣保護(hù)好鳳知微,并且定時向他匯報。
天盛帝要封鳳知微為無雙國士,而姚相則覺得她形跡可疑,與太子和寧奕似乎都有瓜葛。天盛帝卻認(rèn)定她是個人才,決定趁太子與寧奕行動不便,為他所用。隨后,天盛帝命趙淵將今日發(fā)生之事透露給太子與寧奕。顧衍奉旨入宮,天盛帝命他重審八年前寧喬謀反一事。
姚相宣旨后,鳳知微從此化名魏知走上仕途。秋尚奇被天盛帝命令調(diào)查昨日刺殺一案,此時上前求姚相提點他一二。鳳知微連忙轉(zhuǎn)過身去,最后竟是躲也躲不過了,鳳知微先他一步開口稱秋尚奇為叔父。姚相離開后,秋尚奇著急帶鳳知微回家,可鳳知微卻裝瘋賣傻,逼得秋尚奇無話可說。天盛帝已賜鳳知微宅院,她勸燕懷石跟自己一同走。而顧南衣同樣想跟著,鳳知微卻說跟著自己很危險。顧南衣卻一笑,最后還是跟了上去。
次日,鳳知微一路小心謹(jǐn)慎被帶入皇宮,被天盛帝叫來陪他飲茶。鳳知微口齒伶俐,趙淵與天盛帝頗為欣賞。鳳知微提起寧奕對自己有恩一事,言語之中對寧奕頗有微詞,原來鳳知微對寧奕殺死老馬夫一事耿耿于懷。天盛帝聽了沒說話,而是讓她陪自己下一盤棋。鳳知微在棋盤上心直口快,還稱自己發(fā)現(xiàn)只有有權(quán)有勢,才能自由自在。天盛帝嘆她果然還是小兒郎,越是位高權(quán)重者,越無法自由自在。
離開皇宮時,鳳知微見到了寧奕與辛子硯,她如今對二人非敵非友,對老馬夫之死耿耿于懷。辛子硯恨鐵不成鋼,勸她好好看看自己的心。辛子硯走后,鳳知微上前質(zhì)問寧奕,原來他一開始就沒想留老馬夫一條性命。鳳知微心痛,她從現(xiàn)在才真正看清寧奕。
寧奕看著鳳知微遠(yuǎn)去的身影,久久無法回頭。而太子被囚禁在了東宮之中,血浮屠一案一日未查明,一日不得出東宮。
鳳知微奉天盛帝指令給寧奕送菜,寧澄想給先試試菜,寧奕卻稱小心毒死他。隨后,寧奕將天盛帝欽賜的飯菜賞給了寧澄,還硬拉著鳳知微和他下棋。寧奕在棋盤上暗暗告訴鳳知微,自己身不由己,而后者卻只說了一句懂了,便告退了。寧奕要在天盛帝心中中下猜疑,才好行后面之事,所以才和鳳知微下了這一盤棋。
次日,鳳知微將寧奕的棋路擺給天盛帝看,天盛帝便命趙淵撤下在楚王府的金羽衛(wèi),改為暗中保護(hù)。原來,天盛帝故意撤下防備,好讓那加害楚王之人現(xiàn)身。
太子整日醉酒,韶寧來東宮見到這幅景象十分心疼,連忙呵斥下人撤了這些酒。接著,太子便一腳踹向天盛帝賜的宦官陳明,韶寧連忙阻止,又說出天盛帝撤下楚王府金羽衛(wèi)一事。太子大呼完了,這下他真的成了罪人了。太子伏在韶寧懷中大哭,更是對寧奕破口大罵。韶寧自責(zé),二人自從失去母后,哥哥便一直保護(hù)自己,可如今她卻保護(hù)不了哥哥。太子亂了方寸,二人孩子般互相擦拭眼淚。此時常海出現(xiàn),稱有一計能幫助太子。而陳明糾結(jié)地徘徊在宮門外,吳英看他十分猶豫便讓他快去匯報,那宦官只好把太子那些大不敬的話說給了吳英。
鳳知微領(lǐng)著顧南衣準(zhǔn)備大吃一頓,為的就是報恩。而街上突然有一小廝被打,鳳知微立刻出手。原來那小廝擋了常海的路,鳳知微與常海在街上便是一番口舌較量。最后,鳳知微將那小廝長吉認(rèn)做了隨從,只因心中對小馬夫有憾。但鳳知微不知,長吉是常海安排的人。
鳳知微再次奉旨來楚王府送吃食,卻見寧奕在擺弄著一些蜀錦。寧澄一番抱怨,寧奕才肯去吃飯,他還把這些酒菜分給了霍老三。鳳知微打趣,等發(fā)了俸祿定要做一身華服給阿娘,寧奕八卦般地打聽秋明瓔真的喜歡這樣?二人正打趣,霍老三卻突然倒在了地上,手上拿著那還沒喝完的酒。原來鳳知微送酒來的時候,長吉不慎打翻了酒壺,現(xiàn)在這壺酒是他新?lián)Q的。大夫給霍老三扎過針后,只能稟告寧奕沒得救了,寧奕一氣之下拿起銀針便要向鳳知微刺去,最后還是忍住了,當(dāng)下便要進(jìn)宮。鳳知微連忙攔住寧奕稱他還在禁足不可出府,便請求讓自己調(diào)查。寧奕知道,這是有人要假借鳳知微的手除掉自己,此時寧澄來報,鳳知微身邊隨從長吉十分可疑,似乎在韶寧身邊見過。寧奕怒,命鳳知微一日之內(nèi)查清真相。臨走前,寧奕咬著牙說出了二人當(dāng)日的約定——除惡務(wù)盡。
顧衍與姚相查到是太子命血浮屠刺殺首輔華文廉,而后寧喬奉旨調(diào)查此事。太子生怕東窗事發(fā),便炮制了巫蠱案,陷害寧喬謀逆。天盛帝聽后甚為心痛,懊惱自己不該偏聽偏信,不該忘了寧喬的性子。寧喬,對寧奕一個無權(quán)無勢的皇子都以手足之情相待,又怎會起了謀反之心!隨后,天盛帝密令顧衍姚相細(xì)查下去,好讓太子和常海無話可說。
鳳知微請來韶寧,后者一見到她便呵斥他不該綁著寧奕陷害太子,更是對她大打出手。最后韶寧總算安靜下來,鳳知微便命燕懷石上酒。而后燕懷石躲在屏風(fēng)后,押著長吉看著韶寧喝下那壺酒。鳳知微試探韶寧可認(rèn)得這酒壺?韶寧神色無他,而后鳳知微問起了長吉,韶寧答,常海將他借走了。
趙淵來到了東宮,太子對他很是熱情。趙淵稱天盛帝賜給太子的宦官陳明是他的同鄉(xiāng),因為家里出了變故,請求太子讓陳明跟自己走一趟。太子恍然,原來是出了變故,怪不得不辭而別??纱w淵走后,太子便命人將尸體處理地干干凈凈。
鳳知微查清楚后便將下毒之事稟告給了天盛帝,天盛帝聞之大怒。
太子身邊的侍衛(wèi)半夜抬著陳明尸體要拉去亂葬崗,一金羽衛(wèi)見了便將二人打暈,命人抬走尸體。顧衍將陳明死因告訴了天盛帝,且陳明手心和指縫里有毒,而這毒和酒中之毒、天盛帝所中之毒一致。而東宮內(nèi),常海將下毒之事敗露告訴了太子,運尸體的那兩個侍衛(wèi)回來稟告,被太子一氣之下砍死。常海留下一句珍重便想離開,太子卻以為他要回到閩海。事實上,常海是要進(jìn)宮自首,攬下一切罪責(zé),多年來他早已將太子看成自己的兒子,又怎舍得他失敗,太子終于信了常海。此時,顧衍帶著金羽衛(wèi)來搜宮。
顧衍決心拉太子下位,不惜搭上性命,也要為他的妻兒報仇。葛洪英揭發(fā)了太子用修水渠的勞役假冒血浮屠,只為還趙王一個公道。天盛帝將太子打入了大牢,并且命鳳知微協(xié)助姚相查清這件事。眾人離開后,天盛帝獨獨叫住了辛子硯,身為父親他不知道為何寧川已經(jīng)是太子,還要做出這種事情?而辛子硯則稱,竊來的太子之位他又如何能心安。天盛帝面露疑色,辛子硯接著說出了十八年前那個夜晚的真相,天盛帝懊悔不已,但更多的是憤怒。辛子硯再次將閩海常家拉進(jìn)了談話之中,若要另立儲君,必定要謹(jǐn)防外戚之患。天盛帝怒,不滿辛子硯妄議儲君人選。
鳳知微抱著一堆圣旨離開皇宮,路上不慎掉落了幾卷,一人踩住不讓鳳知微拿走。鳳知微抬眼一看,原來是寧奕。圣旨上是處罰太子的旨意,可寧奕并不滿足,因為霍老三的死還沒給他一個交代。鳳知微只答自己已經(jīng)據(jù)實稟報,殊不知寧奕是在為自己擔(dān)心,因為閩海常家,連天盛帝都要讓他三分。而鳳知微,很可能死在常氏的暗箭之下。
寧奕進(jìn)入大殿之內(nèi),天盛帝問他是否遂了他的意?寧奕只道,他只希望寧喬與趙王都還活著,兄友弟恭。天盛帝不信,寧奕苦心布局八年,真的只是為了寧喬?寧奕輕輕走上前去,將寧喬對他的重要性一一道出,在沒有父親和母親的日子里,寧喬是他唯一的親人。天盛帝知道,他是在怪罪自己。沒錯,寧奕怪罪自己的父親,當(dāng)年母妃病故,而自己的父親不聞不問,他恨。天盛帝驚,你還要查你母妃的死嗎?他不準(zhǔn)!但此刻的寧奕卻十分卑微,他只希望父親允許自己盡最后的孝道。
天盛帝見常貴妃跪在姐姐牌位前,懊惱沒有照顧好他的兒子太子,他沒有發(fā)怒。天盛帝只是稱,自己愧對閔國公,沒有管好太子和常海。常貴妃此時拿出閔國公的來信,稱閔國公希望天盛帝秉公執(zhí)法。天盛帝心中五味雜陳,沒有理常貴妃的親近,而是離開了常貴妃處。常貴妃命人把信交給兒子燕王,而后冷冷地看著姐姐的牌位笑了。
趙淵拿著鞭子,一次一次抽向自己的背,鮮血淋漓。朝堂之上,姚相提出為寧喬之死沉冤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