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駱秋遲回鄉(xiāng)當刺史,改革科舉再創(chuàng)盛世。
學子們想法雖好,可貿(mào)然前去非但不能見到皇帝,甚至招惹禍端。杭如雪借兵部調(diào)令為由,率兵接管城防,從而追蹤駱秋遲等人的去向。駱秋遲和聞人雋正在小猴子墓前告別,沒想到大批士兵出現(xiàn)在附近,為首之人正是杭如雪。
與此同時,所有學子跪在宮門外請求面見皇帝,原本侍衛(wèi)打算驅(qū)逐,但因他們出自竹岫書院,不敢輕易得罪,唯有通知他們在朝中做官的父輩趕來。小皇帝知道聞人靖有所掛牽,便讓他耐心等待,果然沒過多久便傳來駱秋遲一行人已經(jīng)來到宮外的消息。
聞人靖見小皇帝面帶笑意,不禁感到好奇,原來小皇帝根本沒有打算追究駱秋遲,之所以下令通緝,無非是將駱秋遲的事跡告知百姓,朝中官員全部參與進來,方便他行使權力。
司成奉圣旨攜眾人進宮,小皇帝埋怨駱秋遲欺君罔上,本是罪無可赦,但他知此番實屬無奈之舉,完全在于科舉不公,寒門學子很難出人頭地。所以小皇帝決定赦免駱秋遲與聞人雋的死罪,準許駱秋遲參加科考,即日生效。
消息傳出后,所有人歡喜雀躍,金刀大菜牙的話本讓小皇帝了解到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即便是聞人靖也都夸贊有加,結果沒想到這位傳聞中的神秘書生竟是自家女兒。駱秋遲和聞人雋重新回到書院,房間布景依舊,讓二人感慨萬分,甚至在夢里圍著篝火跳舞,好不開心。
科舉如期開設,學子們滿懷著希望地進入考場,迎接這場來之不易的考試。傅遠之獨自站在牢房中,用血在墻面寫下一行詩,他徹底悔悟,也知此生不是駱秋遲的對手,可惜后悔為時已晚,再回頭將面對流放之路,永不可入京。
最終駱秋遲如愿以償考中狀元,平民土匪的身份更為他增添幾分傳奇色彩,受到百姓熱議,鼓舞寒門子弟,小皇帝亦對他考試中的詩作《詠蠶》大加贊譽,決定將其載入詩冊,供后世流傳。
然而在朝廷之上,駱秋遲并無意入仕,所謂應考是想圓下兒時遺憾,即便當官也是為天下考生謀取公平,如今改革已成,心愿已了,他對官場再無迷戀,索性請求小皇帝準許他回鄉(xiāng)頤養(yǎng)天年。
小皇帝悉知駱秋遲心思,深受感動,特命他成為青州刺史,即日赴任。臨行之際,駱秋遲帶著聞人雋來到小猴子墓前,此番告別是帶著喜悅,也可以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時光轉(zhuǎn)逝,青州城又逢花神節(jié),杭如雪夫婦與昔日好友紛紛趕來青州,同駱秋遲夫婦共聚盛會,歡歌載舞,見證東夷山君像旁邊添上一座聞人雋的雕像。隨后的日子里,駱秋遲照常處理公堂事務,他“秉公”執(zhí)行律令,懲惡揚善,成為百姓愛戴的刺史大人,而聞人雋也經(jīng)常幫助鄰里鄉(xiāng)親,直至懷有身孕,擁有屬于他們的孩子。
一年后的青州城花神街,熱鬧只增不減,駱秋遲與聞人雋坐在花車上,開心地向眾人揮手。寒門居士周萌創(chuàng)辦可樂書坊,大批有志學子在感受到這份歡慶之后,帶著行囊上京趕考,等待小皇帝的召見。科舉創(chuàng)立之初是為朝廷選賢舉能,其根本在于公平二字,駱秋遲完成他的理想抱負,小皇帝重改科舉,創(chuàng)造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