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葉以后,中國淪落為半殖民地。中國的衰敗,給漢學研究提供了另外一個契機。全世界的學者與探險家可以自由地前往中國領土從事考察。毫無疑問,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保羅·伯希和等人是文物大盜,但當他們將中國的寶貝不擇手段地拿回去之后,他們又是當之無愧的專家甚至是文化傳播者。
這一集的主要內容,是俄羅斯漢學的發展。作為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國家,俄羅斯,一面注視著西方,一面又緊密注視地著東方。通過俄羅斯一代又一代漢學家們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研究,展現俄羅斯漢學在三百年漫漫發展道路上,逐步擺脫西方漢學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漢學,獨樹一幟于國際漢學領域的軌跡。
日本漢學,這是一個最難厘清的線團。不過,日本從傳統漢學到中國學的發展歷程,對今天的中國而言,也可能更有現實意義。因為,日本曾經有過一千多年吸收華夏文明的過程。甚至,連日本人也自詡:真正的中國文化在日本。但我們的切入點,是從一個疑問開始的。當甲午海戰之后,整個中國已經徹底趴下的時候,為什么日本的漢學家卻將目光投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