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為太子李承乾物色太子妃,長孫皇后告訴他李承乾中意侯君集之女侯小妹,唐太宗卻更中意文臣之女,他認為李承乾性子過于軟弱,做事不堅定,侯君集這樣強勢的武將,很容易將他掌握在股掌之中,所以他挑選了文官蘇長青之女蘇婉為太子妃。
云燁帶著魯班鎖去找李安瀾,魯班鎖是墨家絕技,他猜測背后指使李安瀾之人也一定與墨家有關(guān)。李安瀾害怕牽連墨家不肯承認,云燁也不愿再逼她,他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查清真相。
魏王李泰因安撫災(zāi)民有功受到圣上夸贊,李承乾見群臣也對魏王十分認可,主動請求將一年貢銀用以賑災(zāi),唐太宗聽聞此言果然十分高興,還將安撫災(zāi)民,賑災(zāi)救災(zāi)之事交給了他。魏王被奪了風頭,臉色立即沉了下去。誰知,唐太宗轉(zhuǎn)頭又命令魏王代替自己去前線督軍,眼看魏王勢不可擋,李承乾的心終于開始焦灼起來。侯君集安撫李承乾莫要沮喪,只要李泰離開朝堂,他們便掌握了宮廷內(nèi)的主動權(quán),眼下最重要的是處理好蝗災(zāi),重新贏得圣上的心。
民間蝗災(zāi)越來越嚴重,更有農(nóng)民在地里挖出“上行不孝,無德而妖”的龜甲,一時間民心惶惶,朝堂也不得安寧。周御史根據(jù)歷史提出蝗蟲乃是神蟲,定是民間之人缺乏教化才觸怒了神靈,只要陛下沐浴齋戒,替萬民向神靈謝罪,蝗蟲自會遠離。欽天監(jiān)官員更提出是因為前陣子安陽公主刺夫謀逆,才會引發(fā)此災(zāi),圣上當舉行祭天儀式,并下召罪己,方能渡過此劫。
眾臣紛紛附和,眼看有人提到必須處死安陽祭天,唐太宗只好假裝詢問李承乾的意見,誰知李承乾聽信了侯君集的話,竟然也認同應(yīng)該以大局為重,處死安陽。唐太宗思量再三,主動提出五日后親臨長安北部祭天,下罪己詔,如果災(zāi)情還未緩解,他將親自賜公主白綾,以消天怨。
云燁沉迷于解開魯班鎖,對此事一無所知。小南跑進來找鸚鵡旺財,并將長安城中最近流傳因為長公主弒父引發(fā)異象之事告訴了他,云燁聽到此事暗道不妙,立刻跑了出去,果然街上流民四躥,十分混亂。他看到有兩個孩童在街角燒蝗蟲,腦中靈光一現(xiàn),想到了解決蝗災(zāi)的好辦法。
下朝后,李承乾到大理寺看望李安瀾,他愧疚自己沒能保住李安瀾,眼看身邊的人走的走,死的死,他身為太子卻無能為力,只能日日煎熬。李安瀾安慰他應(yīng)當擔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wù),就算犧牲自己也心甘情愿,李承乾離開后,李安瀾害怕夜長夢多,讓玲瓏通知公輸木早日行動。玲瓏借口采購油鹽去找公輸木,他正和黃鼠四處探查土質(zhì),想要挖出一條地洞救出李安瀾。
云燁從魏徵那里得知早朝之事,氣沖沖地去找李承乾,他對李承乾和李世民這種犧牲親人顧全大局的想法嗤之以鼻,聽到如果災(zāi)情再不緩解,李世民就要拿李安瀾祭天,他知道自己再不行動就徹底晚了。云燁求見唐太宗,提出自己有辦法解決蝗災(zāi),唐太宗不相信,云燁以性命擔保,并請求如果自己能將天災(zāi)變成天賜,希望唐太宗大赦天下,放出李安瀾。
解決蝗災(zāi)不易,云燁請?zhí)铺趲兔τH手寫了四個字。出了宮,云燁找來程處默長孫沖李承乾三人,四兄弟一起去田間抓捕蝗蟲,還告訴他們蝗蟲是一道美食,讓他們幫自己多捉一些。回到城里,云燁張燈結(jié)彩,告訴老百姓蝗蟲其實不是天譴,而是天降祥瑞,還是食療進補的上好之選。眾人自然不信,他又請來孫思邈引經(jīng)據(jù)典,為大家科普,孫思邈當眾吃了蝗蟲,百姓認為他是醫(yī)生還是不信。這時,太子趕到了,云燁趁機提出讓太子為大家試吃蝗蟲,李承乾內(nèi)心是拒絕的,但為了救李安瀾還是硬著頭皮嘗了一口,卻發(fā)現(xiàn)蝗蟲十分美味,吃了根本停不下來。百姓們見太子帶頭,一擁而上搶光了所有蝗蟲。
很快到了祭天大典舉行的日子,唐太宗聲明蝗蟲是上天賜給百姓的糧食,還帶領(lǐng)文武百官一起品嘗蝗蟲,很快吃蝗蟲成為了長安的盛行之舉,酒樓蝗蟲價格飛漲,民心也逐漸安定下來。唐太宗對云燁能夠變害為寶的巧思十分贊賞,決定冊封他為侯爵,連帶對李承乾的不滿也消散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