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以為,臺灣的山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白雪的白,一種是常年的綠,現在出現第三種,是滿山遍野、殘破的土黃色,像是大地的傷口…」──摘自齊柏林著《我的心,我的眼,看見臺灣》
火車站長家和(陳博正?飾)在上班途中,再度遇見當年逃家的程諾(張棟樑?飾)。家和就像棵大樹,他自製印有齊柏林導演空拍照的明信片,多年來與程諾書信往返,於是在程諾成長的記憶下,家和是他唯一的倚靠。
「妳雖然不是我親生的,卻跑來當我的女兒,命中註定我們就是父女。」
把家和視為大樹的,是另一個緣分更深的孩子-天晴(連俞涵?飾)。天晴小時候被母親遺棄,無法袖手旁觀的家和,只好用「一千個晚安」的傳說來安撫,進而收養她。或許是非親生的陰霾,天晴總是用報恩的委屈心態過生活,這讓家和擔憂不已,家和希望在天晴享受父愛寵溺的同時,能更隨性的活出自我。
家和的親生女兒天雨(姚愛寗?飾)則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鋼琴天才美少女,總是走反拍的個性,讓指導教授(王治平?飾)愛之深、責之切;但,即便是天雨從小就心儀的吳柏森(李宗霖?飾)也拿她莫可奈何。
家和終於要退休了!他認真的幫自己規劃了一段旅程,而這段旅程,其實也是每位退休族,在面臨退休與準備「再出發」之前,與過去和解的旅程。程諾輾轉透過天晴得知家和的計畫,於是開心地搭上同班列車,只是天有不測風云,家和的生命列車,竟就此駛向終點站,這群年輕人心中的大樹即將倒塌,如同大地的傷口,開始撕裂每個人的心…
「我常在空拍城市時找尋我家的地點,……或許,空拍是尋找另一個觀看『家』的角度。…我多年來拍攝各種主題,其實都是不斷呼應『家』這個概念。」
─摘自齊柏林著《我的心,我的眼,看見臺灣》
「哭泣是老天給人類的能力,眼淚可以洗凈我們的心靈,抒發我們的情緒,把悲傷整理好,才能重新出發,所以有時候想哭,就哭吧…」
家和的驟逝,帶給這原本充滿歡笑的「家」,極大的沖擊。臨行前替女兒們準備的茶葉蛋和滷白菜都還存在著,怎麼才搭上火車去旅行的爸爸再也回不了家?
面對失去,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化解悲傷,天雨躲進父親的房裡,蓋著被子痛哭一場;程諾帶著家和的明信片舊地重游。但天晴呢?沒了戴站長的五四三,故事該怎麼繼續?提著筆,看著空白的畫頁,天晴一筆也畫不出來,她想著爸爸,想聽見爸的聲音,未料,耳邊真的傳來家和的聲音?
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因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用自己的方式。
天晴,決定代替家和走上這趟未竟的旅程?
明天,將是未知旅程的開始,也會是一頁新的篇章!
「因為空拍,我把視線伸展到了城市之外,看見了大自然,看見了土地,也看見了破壞。其中當然也是充滿了無力感,想為這塊土地做點什麼,也許就是這個念頭一直驅使我往前進。」
──摘自齊柏林著《我的心,我的眼,看見臺灣》
人老的時候,所有的旅行不是出發,而是歸航。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才第一站,就挑戰生命中最深的痛。或許在那曾經,我不值得被原諒?揹起背包,帶著家和的筆記本,天晴藉著旅行將視線延展到城市之外,看見大自然的同時也更接近家和生命中最深的痛。
在山巔之間,崇山峻嶺裡,清泉究竟有著怎樣的傷痛與曾經,讓家和需要勇氣來挑戰?劉秀真之於家和又是怎樣的存在?好多的疑問縈繞在天晴腦海裡,她急著想找到這個人、找到答案??甚至,可能、或許、那個答案跟自己有關。
天晴微妙的心思,程諾發現了??兩人一到清泉便打探到劉秀真住處,但沒人在家。於是,兩人聽從神父建議,耐心等待,把心留在清泉,慢慢體會山中時光。聽著迴盪在青山綠水間的「橄欖樹」,想著在清泉的光陰歲月裡,那些曾經在此生活的人們,在不同的時間,陸續在同一個空間留下了腳印,不同的腳印,卻有了意外的會合…。對熱愛流浪的三毛來說,清泉是讓心自由的地方;但對張學良來說,卻是牢籠所在,他失去了自由,再也回不去遠方的故鄉。
這種會合究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人生的必然?
夢屋的主人回來了?她不是劉秀真,而是跟劉秀真有著很深關係的人。兩人說明來意,夢屋主人建議兩人先住一晚,明天再帶他們去找劉秀真。
這一夜,與夢屋主人一番談話后,天晴對於家和的過往更不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