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率領墾民在臺灣起義,報急的折子送到京城,乾隆調福康安從西北直接赴臺平亂。福康安率大軍抵閩。福建巡撫利用臺灣總兵柴大紀欲將造反墾民“全數剿滅”,福康安卻讓巡撫去找一份林家的族譜來,并讓巡撫將并未造反的墾首林石從臺灣接到福建。林石苦勸林爽文:在他從福建回來之前,讓林爽文不要再打了!哪知巡撫卻安排殺手要在海上“做了他!”
福康安大軍赴臺,巡撫以策應大軍登臺為名密令柴大紀主動出擊,與起義墾民大戰。福康安責問柴大紀:“大軍未到不準出擊,你不知道?”福康安讓墾民下山并保證不予追究,臺灣知府卻攛掇柴大紀在半路截殺。尚方寶劍下,巡撫終于低頭。貪官被殺了,起義被撫平了,朝廷的良種也運來了,林爽文等人也被押赴京城……?六十年后,福建大旱,何瑾受命署理福建巡撫前往賑災。因加征賑災糧及在臺征稅之事,何瑾與墾首林定邦發生矛盾,他找來藩臺,打算換掉林定邦的墾首。
要換墾頭,彰化知縣莫勤找來了鄉約吳和尚。吳和尚從米行老板處借糧三萬石,并以吳姓的名義暗中捐往福州。林定邦到草山堂摧賑災糧,被吳亮搪塞滯留吳家。隨林定邦一同催糧的曾阿汕偷情事發,按鄉約要被沉潭處死,一場征集救災糧的大事被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