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劇情介紹
90年前長安街上五四青年的吶喊,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也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進行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60年前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的宣告,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新中國如日初升;30年前京西賓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中國推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快車道。
毛澤東曾經講過:“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如果我們把這段話分為三段,似乎暗合了三個30年中國歷史的進程,每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都在長安街留下了鮮明的記憶。
第一個30年是浴血奮戰和民族抗爭: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長安街上的熱血青年腳步匆匆,國共兩黨分分合合,血雨腥風。第二個30年是自力更生和光復舊物:長安街和天安門廣場一度成為中國最大的建筑工地,中國革命和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仍參照“左廟右社”的建制在廣場的東西兩側拔地而起,每年五一、十一的大游行,把毛澤東推向“個人崇拜”頂峰的紅海洋,還有十里長街送總理和歡慶粉碎四人幫的悲喜人潮。第三個?30年是開放的中國逐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天清晨莊嚴的升旗式,氣勢磅礴的大閱兵,CBD和金融街,世紀壇和大劇院,風格特異的現代建筑競相媲美在長安街。
它歷經了中華民族的滄桑,它印證了共和國的成長;它像一本無字的書籍,在歷史的風雨里佇立了一個世紀;它是一道道閃光的印記,將民族的復興寫在六十個春秋里……它就是長安街,一條被賦予了深厚意義的“神州第一街”。
文獻紀錄電影《長安街》是一部將鏡頭與思考直接指向這條街、透過這條街展現中華民族百年滄桑以及新中國六十年巨變的電影,以此向共和國第六十個華誕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