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圖鑒劇情介紹
大學畢業后的陳可依(戚薇飾)一心想去大城市北京發展,本來說好一同奮斗的男友楊大赫(魏大勛飾)卻因家中變故與其意外分手,陳可依一人在北京奮斗,深感自己的無助與無力后將名字中的“依”字去掉改名陳可,逐漸讓自己強大起來。從小公司前臺,外企小白領,商務代理再到自媒體,陳可一路走來艱難困苦卻又無比堅定。在這個過程中,陳可邂逅了奔在北京的紅男綠女,在生活中不斷尋找對與錯。
《北京女子圖鑒》播到現在,女主陳可從一個小鎮姑娘已經成為買了房的陳總,一開始的爭議也逐漸蔓延出更多反彈,?和原版《東京女子圖鑒》已經關系不大的劇情,爭議倒不在于翻拍得是不是像,而是到底是獨立女性都市劇,還是徒有其表的深度瑪麗蘇劇?
相較于以前的翻拍劇,《北京女子圖鑒》做出了大膽決定,完全重寫成一個成都女孩的闖京故事,而不是蹩腳的“翻譯”,這點進步算是公認的。但重寫故事就一定是完勝嗎?成都女孩的闖京故事帶著不少幸運、不可思議的部分,以光速在職場、生活中前進,25歲前買上了LV,甩了前男友,跳槽成功,住上了大公寓,并遇到富二代,25歲一過就開始考慮買房,事業上平步青云,迅速升任為陳總……總之,熬過了到北京的前幾年,女主角的人生成功得光鮮且迅速。爭議聲也隨著成功的步伐越來越大,大部分質疑都來自和陳可相關的劇情,不論原版中的齊藤綾的欲望多么強烈,人生多么狗血,起碼她在東京的生活切切實實能夠代表東京女性。那么且不論陳可遇到的男人,戀情多么狗血,她的生活可以代表北漂女性嗎?
闖蕩北京14年的年輕編劇張佳肯定地認為,陳可的生活能代表大部分“張佳們”,也就是為了憧憬的人生,奔向北京的女孩們。
在寫《北京女子圖鑒》之前,張佳并不是寫都市劇的熟手,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做編劇,因為“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她一直寫一些瑪麗蘇、傻白甜的偶像劇,關于這一點張佳倒也毫不避諱地承認不怎么優秀的過往作品。一年前她看到日劇《東京女子圖鑒》后,第一感覺是“驚艷”,繼而認為“它告訴我,女性有欲望是可以被歌頌的,這個對于劇作發展非常有里程碑意義”。拿到這個自己極為喜歡的項目,她決定拋開過去那些不切實際,飄在空中做夢的偶像劇,直面自己的經歷,直面北漂的痛苦與快樂,徹底寫實。
劇中第二集,陳可依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陳可,就是張佳自己埋的梗,如同發表一個宣告,告訴自己要徹底拋棄以前做傻白甜夢的路數,“我寫這個劇本的野心不亞于陳可闖入北京的野心。”
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前,張佳也參與了一個微信群訪,面對群里丟來的,關于爭議的問題,張佳反應迅速,語速很快,雖然不能說每個問題都回答到位,但沒有回避任何一個提問,自信堅決。到了有關女主角陳可處理工作的問題爭議上,她在語音里甚至回復,“那你們告訴我,如果你們是陳可會怎么做呢?”
她之所以有自信,一部分原因是動筆前的大量采訪、調查。大約三個月時間里,張佳采訪了各個行業各個年齡段的北漂女性,列出了20個問題的提綱,包括“是否在意男友有沒有北京戶口”“男上司讓你半夜去見他你怎么辦”等等和現在劇情相對應的問題。
另一部分原因,是她和她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
“我到北京來,第一次租房,房東老頭兒老太太竟然騎著自行車給我送冬至餃子。”她通過這個事例說明北京是個有愛的城市,是人人愿意幫助別人的城市。這個特質,可以擴大到職場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的就是人脈。”
至于陳可是否過度接受了幫助,張佳認為,只要有目標,北京一定會有人把手伸向你,你要做的是把手迎上去。“不是所有人都接得住這只手,陳可可以。因為她有她的小聰明。”
記者整理了一些目前網上觀眾較為關心的爭議問題,一并問了問這個闖蕩北京14年的北漂女編劇,她基本上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最后,張佳說,她并不在乎大家是否喜歡陳可。“和日本編劇交流時,我問她,你能告訴我你創作中最重要的核心點嗎?她說親愛的,你不要怕你的角色被會詬病,被不喜歡,我們不需要被喜歡,我們只是如實地去表達。我沒有粉飾,沒有掩蓋。真實就是我最大的創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