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昱特意問沈仲元韓彰的妹妹是否安定好了,并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認為向賽花這樣標致的女子就應該享受榮華富貴而不是嫁給那個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的鄭家娃娃,他想讓她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展昭心里鄙視但是嘴上還說兩人是天造地設的一雙,但是這兩個人來路不明,不知道是什么目的,于是想試探一下兩人,龐昱同意了。沈仲元趁著去看兩個人的時候商量好了計策。
當晚,當兩人準備休息的時候聽到外面大喊抓刺客,龐昱來到兩人的住處外找了一個隱蔽之處偷偷查看。三人按照計劃行事,殺了刺客。龐昱出來向賽花大獻殷勤。
龐昱派常達個府兵前去山東,一定要將那個姓鄭的鏟除。這時沈仲元進來請罪說因為自己的餿主意導致招賢館失去了兩個兄弟,龐昱大笑,覺得就是因為他的主意才得到了兩員大將。沈仲元建議讓賽花去夫人跟前伺候,徐圖日后。龐昱雖不情愿但是為了以后能讓賽花心甘情愿的跟著自己也只能同意了。龐昱送給賽花一把削鐵如泥的刀,讓她保護夫人和小公子。
龐太師得知韓彰也去了陳州大驚,
晚上,龐昱夫人與賽花秉燭聊天,賽花得知,龐昱并不來夫人的房間而是在百花樓鬼混,韓彰也被人叫到百花樓去快活,這時丁月華和白玉堂闖入皇親花園向確認韓彰二人是否成功潛入皇親花園。并使用了雷公彈讓皇親花園之人以為韓彰來了。事成之后,丁月華前去開封府通報消息。
文彥博孫榮等人開審包三公子包世榮,包世榮吊兒郎當的說這些錢財都是他們自愿送的自己并沒有要求,說話大膽,并說這一切都是包拯身邊的包興告訴他的,因為后面有相爺撐腰,官官相護所以并不擔心。
文彥博傳包興來問話,包興一頭霧水的來到堂前,與包世榮對峙,包興從未見過包世榮也從未說過讓包世榮在公堂之上,大人問什么說什么反正有相爺兜著的話,所以拒不招認,孫榮讓人給他上了大刑,但是包興死咬住不放。文彥博覺得事情可能有隱情,于是傳了解差,解差是孫榮買通的,與包世榮串通一氣,孫榮趁機說包世榮一事肯定是包拯在后面撐腰故應傳包拯前來問話,文彥博決定將此事交給皇上定奪。
丁月華得知了京城的事情以后要趕緊回到陳州,蔣平也想跟著,但是開封府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蔣平對她依依不舍,特意買了桂花糕追上去送給丁月華。
晚上,賽花用mi藥迷暈了龐昱夫人進了密道,發現關在密道里的才是真正的包三公子包世榮。這時,龐昱帶著為賽花打的金簪子過來準備討好她,剛巧碰到了巡邏的沈仲元,為賽花贏得了時間,幾個人正聊著,賽花出來了,龐昱趕緊遞上了他為她打的金簪子并借口公務繁忙離開了。賽花告訴了沈仲元她在地道看到了真正的包世榮。
丁月華還沒有回到陳州碰到了白玉堂才得知真正的包世榮被關在了皇親花園的密室了,白玉堂想直接闖院救人,但是丁月華覺得應該先通知開封府一起商量。
龐妃在皇上面前諫言,問皇上打算如何處置包拯,并挑撥兩人關系,說百姓只知包拯不知皇上。皇上十分失望,如果包拯這樣的清官都貪贓枉法了,那大宋該怎么辦呢?
太后從小祿子處得知了包拯現在的狀況,包拯救過她的性命,她也相信包拯是清白的,太后試圖救包拯,宣盧方讓穿山鼠徐慶進入牢房告訴包世榮,讓他承認他在外面胡作非為都是背著包拯干的。如果包拯保不住那么他也只有死路一條。
盧方回來與蔣平徐慶商量此事,蔣平覺得這事有太后兜著,就不怕鬧大了,于是決定不告訴包拯。
蔣平和徐慶來到地牢外,蔣平讓徐慶從下水道進入大牢,但是因為味道太難聞,徐慶死活不去,蔣平無奈只得以這是太后的懿旨,只要他辦成這事太后就會賞他十壇酒,徐慶一聽動心了,一再跟蔣平確認以后心甘情愿的鉆進了下水道。
徐慶來到大牢,質問包興為何私自去見包世榮,包興說他壓根就沒見過包世榮。徐慶去包世榮的牢里找他卻不想被孫榮暗算抓了起來。徐慶在公堂上抬出了太后,說自己是奉了太后懿旨,孫榮不懼,要給徐慶上刑,但是文彥博擔心徐慶真的是太后的人,下令將徐慶關押起來,將這事稟告皇上后再做決斷。
告御狀的趙慶和解差郭宏被殺。朝堂之上,龐太師拿此事和徐慶私闖大牢一事做文章,說這兩件事的幕后都是包拯在指使,皇上問包拯還有何話所說,包拯表示這幾件事做的環環相扣,自己就是辯解皇上也不會相信,所以無話可說,皇上失望透頂下令包拯革職并驅逐出京。
回來以后,包拯問兩人為什么沒有與他商量就讓徐慶去了大牢,秋葵得知徐慶被打入大牢,情緒十分激動,質問蔣平徐慶被關在哪里,蔣平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勸住秋葵。
皇上因包拯被廢一事十分痛心,他不僅是大宋也是一千年來難得的清官,在他心里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現在他被革職了,大宋該怎么辦啊?這時太后來了,告訴皇上是她讓徐慶去的,但是事已至此,如果現在這樣說大家都會覺得他太偏袒包拯了。皇上勸太后說包拯絕非等閑之輩一定會將事情查個水落石出的,太后擔心包拯無職無權,但是皇上認為這樣正方便了包拯行事。
皇上沒有處死包拯,龐太師擔心他死灰復燃來找龐妃商量對策。
龐妃得知太后離開了,馬上覲見問皇上為何不殺包拯?皇上暗示說包拯現在無官無職,隨便一個平民都能殺的了他,龐妃洋洋得意的離開了。
王公公來傳旨,將王朝四人也革職,并暗示他們要一路上保護包拯,幾人謝過。